每笔开支“晒在阳光下” 衡阳县守好乡村振兴“钱袋子”

王勤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26 22:35:2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26日讯(通讯员 王勤 黄靓)“岣嵝乡环洞村光伏电站并入大电网发电后,短短5个多月,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多元。”11月26日,提及光伏电站带来的好处,衡阳县岣嵝乡环洞村党总支书记粟余粮的脸上扬着笑容。

去年10月,环洞村从县里争取一笔产业帮扶资金,计划用于建设光伏电站。由于多种因素,这个项目一度停滞不前。今年3月,衡阳县联合监督检查组发现问题后,督促村“两委”限期整改。村里决定,整合乡村振兴产业资金,利用村部屋顶及前坪空地,架设太阳能光伏板168块,建设村级光伏电站,5月下旬并网发电。

今年以来,衡阳县纪委监委坚持问题导向,紧盯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中的关键环节和廉政风险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全力护航乡村振兴资金精准滴灌、惠及于民。

衡阳县聚焦财政惠农补贴资金、乡村振兴项目资金、乡镇财政资金等3类整治重点,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资金、产业帮扶资金等为“切口”,对资金拨付、项目实施、工程验收等环节“全链条”监督,让每一分惠民惠农资金装进群众口袋。

长安乡龙家潭村有2000多亩稻田,灌溉主要依靠从村子里穿过的小江河。村党总支书记屈红英介绍,前几年,小江河道淤塞、灌排渠道不畅,“高岸田引不上水、低洼田排不出涝”,长期困扰村民耕作,个别村民只种一季稻。

解决龙家潭村农田灌排水难迫在眉睫。县纪委监委派出工作人员赴现场勘察实情,督促县农业农村局、水利局等职能部门协同研判,将龙家潭村纳入全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规划,重点对小江河实施清淤疏浚、硬化护坡,配套建设桥梁、涵洞和水闸等设施。目前,一期项目工程已完工。二期项目于9月中旬开工建设,年底前竣工。“农田灌排水项目建成后,村里的尾水田、反水田、易涝田将变成高产田。”屈红英说,明年开春,预计全村稻田种植面积突破 亩。今年7月,衡阳县强力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突出问题做法和经验被省里推介。

衡阳县纪委监委督促各乡镇、各行业部门全面梳理近年来乡村振兴资金项目,结合巡察反馈、信访投诉及热线反映问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自查自纠。对2022至2024年乡村振兴资金开展“拉网式”自查,建立台账记录资金信息。县里从县纪委监委、财政局、农业农村局抽调人员组成联合监督检查组,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台账-销号管理”机制,实行“挂账销号”管理。注重发挥数字监督赋能优势,依托大数据监督模型、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等,及时发现异常,拓宽问题线索来源渠道。截至11月中旬,共发现问题52个,完成整改49个。移送问题线索29条,立案查处29人、留置3人,党纪政务处分25人。

责编:陈鸿飞

一审:唐曦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