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里的生意经:副产品如何变成“香饽饽”?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26 20:29:37

□刘敏文 李金贵 敖鹏 易松

现代石化产业是岳阳市首个千亿产业、支柱产业,2024年全产业链实现产值2090亿元,约占全省石化产业总产值的60%。

这庞大产值的背后,不只有主产品的贡献。依托对龙头企业副产品的精深开发,那些曾经被视为负担的伴生资源,正展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位于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的湖南延盛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延盛化工”),正是这一价值的发掘者。公司精准把握产业链分工,专注于化工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与价值提升。

7402de80880dde91994a56cb0757d0eb.jpg

凭借着“变废为宝”的产业智慧,延盛化工自投产以来持续保持满负荷生产,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大厂的副产品成功转化为国际市场的畅销单品。

紧邻大厂,低成本承接优质副产品

作为链主湖南石化的下游配套企业,延盛化工的发展轨迹一直与湖南石化己内酰胺项目深度绑定。

早在1992年,延盛化工就落户在己内酰胺老厂区附近,专注承接其副产品硫酸铵。此后,随着己内酰胺项目整体搬迁至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延盛化工也同步完成了地理转移,如今两者仅一路之隔。

据了解,按照1:1.5的主副产物比例,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在双线满负荷运行时,每年会伴生90万吨副产品硫酸铵。而延盛化工承接了其中一半左右。

0da41d695f9119b42044975d62fe4433.jpg

“如果化工企业的副产品无法被市场消化,企业还要承担无害化处理的额外成本,最终将推高整体运营成本。”延盛化工副总经理岳雪辉向记者解释。

因此,双方的合作实则构成了双赢格局:湖南石化借此高效解决了副产物的去处问题;延盛化工则通过对副产资源的精深加工,实现了价值的二次创造。

岳雪辉认为,与湖南石化建立的“隔墙供应”合作模式,不仅保障了公司稳定的原料来源,更塑造了两大核心竞争力。

首先是品质优势。

硫酸铵主要用作氮肥,含氮量和环保性是关键指标。岳雪辉告诉记者,在行业内,己内酰胺路线产出的硫酸铵被认为是“血统”最正、品质最好的。

“对比炼钢、发电等行业副产的硫酸铵,己内酰胺路线的纯度高、杂质少,含氮量高于国家标准。这不仅确保了更佳的肥效,也对作物和土壤更加安全。”岳雪辉表示。

再者是成本优势。

在原料运输方面,“我们选址在己内酰胺项目隔壁,每吨原料的运输成本不到10元。若将工厂设在江浙等地,这一成本将增至几十至上百元。”岳雪辉说。

此外,依托城陵矶港的江海联运,产品出海通道也在不断优化。延盛化工通过精细化管理,综合物流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已从最高时的7%降至目前的5%以下。

“别小看每吨几块钱的降幅,按照年产45万吨计算,相当于每年节省物流费用超300万元。”岳雪辉说。

这种紧邻大厂所形成的原料优势与成本优势,为延盛化工参与全球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需求广阔,小颗粒打开国际大市场

硫酸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需求广阔。

岳雪辉介绍,中国硫酸铵年产量约2600万吨,其中高达1700万吨用于出口,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出口市场。

然而,要真正打开国际市场,必须精准对接国外的应用场景。硫酸铵本身可作为氮肥直接施用,但延盛化工通过深加工实现了价值跃升。

“我们采购的硫酸铵原料原本是白糖样的晶体。通过技术处理,我们将其转化为黄豆大小的颗粒,改变了产品形态。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优化了产品纯度、强度和色度等关键指标,这背后是有技术壁垒的。”岳雪辉表示。

这一转变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国外农业普遍采用无人机或机械撒播,传统晶体因质轻易飘散,既造成浪费又污染环境。而颗粒产品能精准落入农田,适应了现代农业的精准施肥需求。

严格的品控,让延盛化工的产品在出海时赢得了“免检通行证”。“我们的产品从南京码头出海,最初每批必检,如今因质量稳定已实现免检直放。”岳雪辉告诉记者。

b3d663d608633125af4ae375a9542800.jpg

硫酸铵颗粒吨包在城陵矶港装船,准备发往南京港。

虽然产品定价与同类企业相当,但凭借更优的品质,延盛化工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岳雪辉坦言:“竞争对手主要来自国内,但在这个细分领域里,我们已经做到了前二。”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带来了丰富的副产硫酸铵。相比之下,国外受限于工业规模,难以形成稳定、大批量的供应能力,这成为中国企业独特的产业优势。

凭借这一优势,延盛化工迅速打开了市场局面。“公司于2024年11月正式投产,至今年10月底,已实现产值5亿元。”岳雪辉说,公司产品全部用于出口,市场覆盖东南亚、澳洲、欧洲等多个对农资品质要求严格的地区。

目前,延盛化工正在谋划更长远的发展。公司已预留土地,计划对接乙烯等新项目的副产配套业务。

在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围绕湖南石化这一链主企业延伸出的产业故事远不止于此。昌德科技将环氧丙烷转化为高附加值的锂电池溶剂,聚仁化工则产出用于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的己内酯……它们的原料,都来自湖南石化的副产品。

通过“隔墙供应”模式,园区不仅有效解决了工业副产品的出路问题,更精准满足了新材料产业对核心原料的稳定需求。在龙头企业、龙头项目的吸引下,岳化新材、万木、凯茂、昌德等链上企业相继落户,逐步构建起“一个龙头带动一条产业链”的集群发展格局。

责编:王相辉

一审:张颖琳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