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玺凡 科教新报 2025-11-26 11:23:52
刊载于2025年11月26日《科教新报》第5版
科教新报全媒体记者 曾玺凡 通讯员 杨瑞宇
在保靖县酉水河畔的碗米坡小学里,有一间特殊的陈列室:这里没有宏伟的展馆,却珍藏着土家族的文明记忆;没有珍贵的文物,却陈列着最质朴的乡土情怀,每一件器物都在静静诉说着往昔。
这间土家族器物陈列室坐落在一栋由本地乡贤捐资建成的土家风情楼内,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活态博物馆”。它是学校深耕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成果,更是师生触摸民族脉络、传承文化基因的教育阵地。陈列室分为两大主题展区,脉络清晰,各具特色。
“耕耘与生计”展区里,弯月锄、连枷、竹编鱼篓等生产工具静静陈列,它们见证了土家族文化先民适应山地环境的生存智慧。这些看似简单的农具,印记着与自然共生的生存哲学,诠释着“勤俭持家”的民族品格。
“起居与匠心”展区则展现了土家族的生活美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织锦色彩斑斓,制作流程完整呈现;竹编凉席纹理细腻,铜制炊具光泽温润。这些日常器物体现着“就地取材、精工细作”的生活智慧,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土家族文化质朴温馨的生活风貌。
“如果本地学生不在本地上学,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东西将逐渐失传。”校长李康道出创办博物馆的初衷。碗米坡小学位于土家族发源地“首八峒”,这一特殊地理位置让学校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为此,学校还创建了县级土家族文化传承名师工作室,成员们曾在这里研讨铜铃舞、茅古斯舞、摆手舞等传统文化,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还体现在艺术层面。通过土家语校歌合唱比赛、织锦纹样绘画、跳土家摆手舞等方式,学生们得以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土家镏子器乐合奏更是走出校园,登上了县、州级表演舞台。
器物静默,文化有声。这间校园博物馆不仅收藏着过去,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文化的种子。当古老文明与童真相遇,当乡土情怀与教育相融,文化的根脉便在这所酉水河畔的学校扎下了根。

责编:曾玺凡
一审:曾玺凡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