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省调研行⑩丨长沙县:科体双翼,托举“星少年”未来

曾玺凡   科教新报   2025-11-26 11:08:09

刊载于2025年11月26日《科教新报》第10版​

科教新报全媒体记者 曾玺凡 通讯员 陈思吉 傅宇平 刘小兵

在星沙大地,教育并非唯分数论的独木桥,而是一片科学与体育比翼齐飞的沃土。

从全国首创的县级青少年科学创新教育中心揭牌,到田径健儿在国家级赛场屡破纪录;从农村小学的科创萌芽,到创客名师工作室的匠心引领,长沙县正以“五好”教育为蓝图,书写着从“育分”到“育人”的深刻转型。在这里,科学的种子与体育的精神,正共同滋养着每一个生命的全面成长,绘就一幅“五育融合”、立德树人的生动图景。

夯实根基,构筑科体教育新高地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坚实的根基。长沙县深谙此理,在科学与体育教育的投入上不遗余力,构建起支撑梦想起飞的硬核平台与软性环境。

在科学教育领域,硬件投入与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全县中学理化生实验室、小学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配备率和装备达标率已达100%,为科学实践提供了基础保障。在此基础上,长沙县更着力打造高阶平台。

2025年4月26日,“长沙县青少年科学创新教育中心”在第46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正式揭牌,这是全国首个县级青少年科学创新教育中心。该中心聚焦科学观念、探究实践与责任意识,旨在打造引领三湘、示范全国的“小初高一体化”拔尖人才早期培育模式,并通过共享课程、师资与实验室资源,打破城乡教育壁垒。

目前,全县已建成创客空间6间、“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1所,拥有国家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2所,省市级科技特色校、工作室、未来学校等20余所,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

“长沙县青少年科学创新教育中心”揭牌

体育教育方面,场地设施和常态化训练机制是保障。长沙县严格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义务教育阶段严格保障每日一节体育课,确保学生校内综合体育活动时间日均超过两小时。以长沙县第一中学为代表的学校,坚持“早、晚训”的常态化训练模式,保障每日3小时的专业训练时长。学校每年投入数十万元经费用于体育比赛、日常训练、器材添置和场地建设,打造了一流的训练环境。

全县还着力推动艺体科技人才“小初高一体化”培养,建立“全县覆盖、分层联动”的竞赛机制,常态化开展“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阳光体育节”等多样化活动,全年组织18项体育艺术赛事,为体育人才的涌现提供了肥沃土壤。

匠心耕耘,点燃学生梦想火花

事业的繁荣,离不开人的奋斗。在长沙县科体教育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一大批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教育工作者在默默耕耘。

科创教育的星火,依靠名师与基层教师的共同传递。2025年1月至9月,长沙县中小学学生参加全国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国际发明展览、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各类科技比赛活动获得国际奖1项、国家级奖37项、省级奖522项。长沙县信息科技与技术教研员段贤清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位“硬核”农村科创教师,拥有8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他培训的学生也获得了35项专利成果。

作为段贤清中小学创客教育名师工作室首席,段贤清指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更辐射了全县的科创教育基地和在校教师。他探索的“平台教学”理论及课堂设计模式在全县城乡中小学推广,有效推动了城乡科技教育均衡发展;他为全县开展了60多场科技教师专题培训,在全国、省、市、县进行的培训及讲座达100余场,并指导多名青年教师成长。

2025年长沙县青少年太空机器人竞赛在黄龙小学举行​

在县内偏远的黄龙小学,科学教师陈忠杰展现了农村教师的坚守与智慧。面对师资不齐、硬件跟不上的困境,他从2000年起,带领学生从传统的科普模型、纸飞机、水火箭等项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初始创新思维。他利用有限的条件,争取社会资源,如联系职业中专教师进行星空观测科普,借助省科协的“科普小达人共享空间”项目,让农村孩子也能触摸前沿科技。“五年级学生曹宇凡在训练后,动手能力大增,甚至能为从事汽车修理的父亲帮忙。”陈忠杰说。

体育教育的辉煌,凝结着教练团队的心血与汗水。长沙县第一中学田径金牌教练赵斌因材施教,为每位队员定制专属训练计划。他的付出远超常规,每日驱车数十公里接送有潜力的农村苗子训练,甚至自掏腰包为家庭困难的学生购买钉鞋、蛋白粉等训练用品。

该校副校长郭帅告诉记者,学校教练团队在没有任何政策文件支持的情况下,主动到小学和初中选苗子,进行早期培养,其间付出的交通、时间乃至经济成本,都是默默奉献。正是这种纯粹的教育情怀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铸就了学校田径队的辉煌。

长沙县第一中学教练赵斌(右)指导学生赵城程训练​

硕果盈枝,育人转型成效凸显

持续的投入与辛勤的耕耘,终将结出丰硕的果实。长沙县的科学与体育教育,不仅在赛场上争金夺银,更在育人层面实现了深刻的价值回归。

科技创新赛事捷报频传,彰显雄厚实力。今年以来,长沙县学子在多项国内外顶级赛事中表现抢眼:在第二十六届全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省级选拔赛中,长沙县4支参赛队伍斩获所在组别冠军,晋级国赛,为近五年最好成绩;随后在浙江诸暨落幕的国赛中,长沙县第一中学黎佳勇、南雅星沙实验小学张博雅双双斩获最高奖“创新之星”。

据统计,截至2025年8月,全县师生共斩获国家级科创荣誉33项、发明专利95件。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全县1469名科学教师构筑的坚实底座。

​长沙县第一中学学生黎佳勇(左)在参赛

体育竞技成绩突破历史,体现科学训练成果。2025年,长沙县体育教育迎来高光时刻:在山东青岛莱西市落幕的2025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上,长沙县第一中学田径队以4金1银1铜的耀眼战绩,勇夺团体总分第六名,创该校参赛历史最佳成绩。其中,赵城程达到国家健将级运动员标准,成为长沙县有史以来第二位运动健将。

更为重要的是,成绩背后是育人模式的成功转型。科学教育不再局限于竞赛,而是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长沙县实验中学通过“课程—活动—竞赛”三位一体的体系,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学生的智能蜂箱项目体现了科技守护生态的责任感。学生严瑾瑜在参赛后感慨,他实现了从“技术爱好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蜕变。

体育教育则超越了金牌本身,聚焦人的全面发展。长沙县第一中学坚持五育并举,为运动员定制文化课表,不让一个孩子因训练掉队。近年来,学校已输送百余名体育特长生进入高校,赵城程获评长沙市“新时代好少年”,运动员们在训练中锤炼的“耐住寂寞、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财富。

这一切,都鲜明地体现了长沙县教育从“育分”到“育人”、深化“五育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定步伐与丰硕成果。


责编:曾玺凡

一审:曾玺凡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