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24 13:09:08
余双人
11月24日,湖南日报一则《湘西特产摊摆进衡阳市政府院子》新闻让我眼前一亮:上周末,衡阳市政府院子里上演了一场不同寻常的“交响曲”。会议中心内,惠民演出的歌声悠扬;会场之外,来自湘西永顺的莓茶飘香、腊肉诱人。
我觉得,这看似“跨界”的组合,却以其独特的场景,奏响了一曲政府职能转变、城乡深情互动、乡村振兴实践的动人乐章。这不仅仅是一次农特产展销,更是一扇观察新时代治理智慧与为民初心的窗口。
政府大院,在传统认知中,是权威与秩序的象征,常带着一丝距离感。将湘西的土特产摊位请进这个空间,其象征意义远大于销售本身。这一举措,悄然“拆除”了横亘在权力机关与寻常百姓之间的“无形之墙”。它再次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政府的院子,不仅是处理公务的地方,更是服务人民、对接民生、充满烟火气的开放平台。
当市民们为了看一场演出、买一份特产而自然出入,政府与群众的心理距离便在无形中被拉近。这体现了治理理念的升华——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让公共空间回归其“人民性”的本源。
政府围墙之内外,理应回荡着市井的烟火,也必须浸润着泥土的芬芳。衡阳市的这一创新尝试,正是让公共权力空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出民生关怀的繁枝茂叶。
对口帮扶,贵在精准,难在可持续。衡阳市对口帮扶工作组的创新之处,在于敏锐地捕捉并高效利用了“周末惠民剧场”这一稳定的本地流量。每周600余名观众,是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也瞬间转化为农特产品最直接、最优质的潜在客户群。
只要农特产品物美价优,便实现了“帮扶”与“惠民”的双向奔赴。
这种帮扶不是简单的资金或物资援助,而是通过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帮助永顺产品直面市场、建立品牌。主持人的现场推介、演出人员的互动推广,更是为产品注入了文化故事和情感温度,提升了附加值。
湘西永顺与衡阳,地理上山遥水远,但在衡阳市政府的院子里,两地通过一筐筐猕猴桃、一包包莓茶紧密相连。这创建了一个城乡融合、区域协作的“微观样本”。衡阳市民在自家门口,就能便捷地品尝到来自大山深处的原始风味,满足了对于绿色、健康、特色农产品的需求;而永顺人民的劳动成果跨越千山万水,直接呈现在城市消费者面前,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和市场认可。
这一买一卖之间,流通的不仅是商品,更是情感与信任。它加深了衡阳人民对帮扶地的直观了解,也将共同富裕的理念具象化为一次次的购买行动。小小的摊位,如同一根毛细血管,将城市需求与乡村供给高效对接,促进了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更大范围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层经验。
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既需要宏大的顶层设计,也需要这样具体而微的路径创新。衡阳市政府院子里的摊位告诉我们,政策的温度,体现在它是否能与寻常百姓的饭碗、菜篮同频共振;发展的成果,最终要凝结在每一处细小的幸福提升之中。
我认为,衡阳市政府大院里的这场特殊摆摊,摆出了治理温度与民生情怀,展示了衡阳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敢于创新的担当。
责编:唐曦
一审:唐曦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