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城 2025-11-24 16:49:28
文/曹正城
2009年6月,在城步苗族自治县南山牧场的中层干部会议上,牧场党委书记、场长杨支府宣读了一份来自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的感谢信。信中说:“从创办时间、国家支持力度、草原畜牧业发展水平、人工草场面积及产业化模式等5个方面综合衡量,南山牧场堪称‘中国第一牧场’!”不久,《湖南日报》市州新闻版头条以《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来函认定:南山牧场为“中国第一牧场”》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全国130余家媒体相继转载,“中国第一牧场”的金字名片,一时闪耀大江南北。
当人们奔走相告这一喜讯时,南山农牧民尤其是饱经岁月风霜的老一辈,心中总会不约而同地念起一个名字——他就是开国上将,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的王震。从枪林弹雨的革命岁月到日理万机的政务生涯,王震用行动践行了与南山的那个“未来之约”。
1974年4月17日,在韶山毛主席旧居前,王震(前排左五)与邵阳地区、城步苗族自治县以及北京市农林局、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市奶牛公司等有关人员合影。前排左四为邵阳地区革委会副主任邹毕兆,前排右四为城步县委书记边俊业
长征路上的牧场初心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战略转移的长征大幕拉开。红六军团奉命先行西征,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肩负着“开辟新根据地”的重任。时任军团政委的王震与任弼时、萧克一同率领9700余名将士,向着湘鄂西方向挺进。
9月初,部队辗转进入城步苗族自治县,翻越陡峭的南山老山界后,一片壮阔景象骤然铺展——平均海拔在1760米的高山台地大草原上,绿浪翻涌至天际,数十条溪流如银带蜿蜒其间,成片的茅草坪连成碧色的海洋。王震驻足远眺,难掩心中豪情,对身边的将士与引路的苗族同胞说:“多好的草山啊,等革命胜利了,咱们一定要在这里办个大牧场!”
这句在烽火中许下的诺言,像一粒希望的种子,悄然埋进南山的土地。彼时的南山,还是人迹罕至的荒野,荆棘丛生、野兽出没。
多年后,王震忆起那段岁月时说:“当年过南山,百姓把仅有的稻谷、玉米、红薯拿给我们充饥,还冒险收留救治伤病员和带路,稍有不慎他们就会被国民党抓去杀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没有他们,我们哪能顺利穿越这片草原?”红军与苗族同胞的鱼水之情,成了他一生牵挂南山的羁绊,也成了他日后践行初心的动力。
南山牧场一景。 张健摄
三度探索的发展迷途
1956年到1973年间,南山的开发之路走得并不平坦。
1956年3月,950名来自长沙、邵阳、武冈的知识青年,响应“向荒山要粮”的号召,高举旗帜挺进南山,成立邵阳地区第二青年集体农庄——这是南山开发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拓荒。青年们用锄头和砍刀唤醒沉睡千年的荒原,在新垦的4500亩土地上播下7.5吨玉米种,满心期待丰收。可高海拔的低温、多变的气候成了最大阻碍,最终仅收获4吨玉米籽,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给初涉荒原的拓荒者浇下一盆冷水。
1958年,农庄撤销,南山青年人民公社成立,开发方向转向水稻与经济作物种植。1959年,公社开垦250亩稻田,却因山高水冷、风力强劲,水稻只长苗、难扬花、不壮籽,颗粒无收;随后又尝试培育茶园、梨园,大规模种植甜萝卜、茶叶、梨子,可彼时南山不通公路,成熟的作物运不出山,只能烂在山上,第二次探索再次劳而无功。
1960年起,公社改为农林垦殖场(后改称农场),开发重心转向林业。大规模人工造林、飞机播种接连展开,可南山特殊的土壤与气候条件,让苗木成活率极低;即便少量存活,也是枝干纤细、难成材的“小老头树”,无法形成有效森林资源。三次开发,国家投入不菲,却屡屡“事倍功半”,南山的发展之路,在迷茫中陷入停滞。
1973年初春,一份牵挂终于为南山带来了发展的曙光。时任邵阳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的邹毕兆,既是长征时期的“破译三杰”之一,也是曾在南山留下战斗足迹的老红军,更与王震是抗战时期的老战友——他深知南山开发的困境,也记得王震当年在烽火中许下的诺言。
年近花甲的邹毕兆,带着“南山出路何在”的疑问,徒步登上南山。他顶着料峭春寒,用8天时间深入农场走访,与干部职工促膝长谈,在农场谢家坪中队看到试养的细毛绵羊、膘肥体壮的菜黄牛时,他难掩激动地说:“王震将军的夙愿,不久将会实现!”
同年盛夏,邹毕兆带领城步县委及南山农场负责人赶赴北京,直奔曾担任过国家首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的家。彼时王震任国务院业务组副组长,两位老红军、老战友的双手在四合院内紧紧相握。邹毕兆详细汇报了城步南山开发受挫的历程,当提及“试养牛羊已获成功”时,王震动情地说:“当年过南山我就想过,革命胜利了要在这里办牧场,这些年事务忙,差点搁置了。如今能养牛羊,太好了,那就办个大牧场吧!”一句话,为南山的发展定了乾坤。
为确保开发稳妥,王震当即指示北京农业大学,组建由土壤、气候、水文、畜牧、草原领域相关专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赴南山开展实地考察。专家们耗时2个多月,走遍南山23万亩草山草坡,采集样本、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南山可利用草山面积达16万亩,土壤、气候、牧草条件均适合大规模畜牧业发展。这份科学论证,为“办大牧场”的初心,筑牢了尊重自然规律的根基。
1974年4月,王震专程赴湘视察。在韶山宾馆,他对城步县委书记边俊业说:“我要办好南山这个点,请县委配强班子,选派懂专业、干实事的干部上南山。”1975年5月,遵照王震指示,南山农场更名为“城步苗族自治县南山牧场”,从此踏上了以牧业为主导的崭新发展道路。
运筹帷幄五破难关
发展方向已明,但开拓金光大道绝非易事,五道难关横亘于前。王震将南山作为工作联系点,以战场指挥的魄力,亲自运筹帷幄,排忧解难——
一破行路难关。1976年前,出入南山仅有一条羊肠小道,此乃制约南山发展的致命瓶颈和“肠梗阻”。王震要求湖南省领导予以支持,加快改变南山交通条件。1974年,湖南省交通厅、省财政厅拨款120万元,启动江头司至南山21公里的公路建设。为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王震出面请工程兵某部支援推土机、铲车、大卡车等。1976年2月,出入南山的公路终于建成通车。
二破用电难关。在王震的协调下,1977年5月,投资80万元、装机3台(总容量870千瓦)、年均发电299万千瓦时的南山长滩坪高水头电站竣工投产。不久,投资200万元、装机2台(总容量500千瓦)的深冲河梯级电站(位于长滩坪上游)建成发电。随后,牧场投资168.5万元续建茅坪、深冲河水库,加高坝体,增容244万立方米;更新长滩坪电站机组,改造长滩坪至大坪10千伏输电线路等。
三破良种奶牛购进难关。牧场要大发展,奶牛是基础。王震亲率南山牧场负责人奔走于国家计委、农业部、北京市奶牛公司等单位争取支持,并致信时任外贸部副部长姚依林,提出将南山牧场作为外贸出口货源的一个点给予项目资金支持。他还亲自联系北京西郊奶牛场、上海第四奶牛场优先供应良种奶牛,并安排铁道部调配车皮运输。在他的全力支持下,多批次数千头奶牛在南山落户“开花结果”。
四破鲜奶加工难关。随着奶牛增多,鲜奶产量激增,因牧场简陋作坊日处理能力有限,不能按时加工完的鲜奶被迫倒入溪河。王震闻讯心痛不已,立即致信上海市政府分管工业的负责人,提出尽快优先安排南山处理鲜奶的加工设备,同时要求湖南省委想办法解决资金。在他的支持运作下,日处理10吨鲜奶的现代化乳制品厂于1979年1月建成投产。
五破天然草场改良难关。牧草为畜牧之本。南山天然牧草虽然丰富,但营养价值不高。在专家的建议下,王震强调要尽快改良草山草场,引进优质草种进行试种。之后,牧场先后引进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27个草种。优质草种种植工程科技含量高,经摸底,城步、邵阳乃至湖南这方面的相关人才奇缺。最终由王震出面审定,将呼伦贝尔盟农场管理局的牧草畜牧专家屠敏仪、郑民高、宁树才调入南山,并指派国家畜牧总局派飞机帮助南山播种牧草。
效益腾飞的时代答卷
1975年9月,王震曾致信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副书记于明涛:“建设好南山具有重要意义,南山地处大三线,建成后将是一个战备奶粉库和肉库,同时也关系到填平补齐我国南方山区奶肉畜牧业的空白问题,必须闯出一条我国自己的山区现代化养牛业的路子。做到出经验、出产品、出良种,在第五个五年计划的第二至三年开始提供典型经验,以推动南方山区畜牧业发展。”正是这份关怀与期望,最终快速推进了南山牧业的崛起。
1981年12月31日,是南山人铭记于心的日子:牧场不仅全额偿还了历年贷款本息164万元,而且当年实现盈利2.08万元,职工收入激增340%。这标志着南山牧场一举摘掉了长达25年的亏损帽子,结束了依赖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的历史。从此,南山牧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经济效益连年攀升:1990年,人均创产值、利润及人工草场面积均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1992年利润较建场初期激增数10倍,上缴利税420万元;2005年乳品产销突破万吨,实现销售收入9.4亿元、税收9200万元、利润5300万元。巅峰期,年产乳品2万余吨,产值突破15亿元,利税达1.5亿元。
2024年,南山接待游客4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0亿元、门票收入56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67%、72%、21%。
王震与南山的约定和建设情缘,是跨越半个世纪的红色传奇,更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心系群众的生动注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如今,新一代南山人接过前辈的重任,传承弘扬南山精神,不负王震将军的厚望,正以昂扬姿态,奋力续写着新时代南山的精彩篇章。
摘自《湘声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