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个馆⑬丨状元韵文脉,一馆诉千年——走进宁远县下灌村民俗博物馆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20 06:44:28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矜宜 李寒露 严万达

九嶷山麓,灌溪潺潺。

远处的重峦叠嶂与脚下的小桥流水,轻轻拥着这座名为下灌的古村。这里是“江南第一村”,97%的村民都姓李,自南北朝炊烟初起,一直绵延至今,先后走出了唐代“湖广第一状元”李郃、南宋特科状元乐雷发,还有二十多位进士。

宁远县下灌村民俗博物馆,村里人都叫它“村史馆”。它由民国老校舍改建而成,没有朱红大门的张扬,唯有白墙青瓦映着天光。推开门,满院的桂花香混着老物件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仿佛一脚踏进了时光的褶皱里,听它慢慢诉说千年来那沉睡的故事。

一馆藏岁月

老校舍里的古今交响

博物馆的前身,是1936年的灌溪学校。抬头看,拱井式长窗透着西洋风情,三面环绕的木质结构又满是中式韵味。

“当年村里人口就旺,现在更是有13000多人。”村党委委员李信涛介绍,民国时期,村里出了几位海外留学的学子,他们带回了西方的建筑理念,又舍不得丢了家乡的木构技艺,就有了这座中西合璧的房子,“这就是下灌村的性子,包容外来好东西,也守着自己的根。”

庭院里,四棵桂花树长得枝繁叶茂。“这树有120多年树龄了,建校前它就在这里了。”李信涛说,每年八九月,这里花香盈院。多年来,这四棵大树看着学子们来来去去,现在又看着游客们寻迹而来,成了村里最老的见证者。

2018年,这座承载着村民教育初心的老校舍,正式变身民俗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馆内,状元文化室、麻将文化室、木雕室、土窑展室分区而设,二楼的农耕器具展区里,犁耙、秧马静静伫立,木柄上还留着祖辈掌心的温度。

最核心的状元文化室里,李郃与乐雷发的高源土陶塑像并肩而立,衣袂飘飘,风骨凛然。旁边的展柜里,一份复制的李郃科举答卷,字迹工整遒劲,墨色仿佛还带着当年的湿润。

6月30日,宁远县下灌村民俗博物馆状元文化室。 本文照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萌 摄

一史润人心

状元故事里家风绵长

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藏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角落里,一块普通的砧板和一根铁棍,与一道世代流传的美食——状元水丸子有关。

“这背后,是李郃状元的一片孝心。”李信涛放慢了脚步,声音也温柔了几分。原来,当年李郃返乡省亲时,父亲正卧病在床,茶饭不思。他看着父亲日渐消瘦,心里急得慌。

“他就想啊想,想啊想,终于想到把瘦肉敲碎,捏成小颗,做成汤菜,这样它就好入口。”李信涛比划着敲打的动作,“没想到,父亲当天就吃了不少,慢慢地,病情也好转了。”

这道凝聚着孝心的菜肴,就这么一代代传了下来。“现在成了咱们的家常菜,招待游客也必上。”李信涛笑着说,入口柔滑,没任何添加剂,都是当天做当天吃,健康得很。

李郃的故事,刻印在下灌村身后的巨山上,流淌在家门前的溪水里。这位才华横溢的状元不仅尊师重孝,更有着“让第”的千古佳话。

当年,20岁的李郃到长安赴考,名列进士第一,同窗刘蕡因直言落榜。得知后,李郃愤愤不平地说:“刘蕡不第我辈登科,能无厚颜”,并请求朝廷收回授予自己的功名,虽未获准却被外放广西贺州任刺史。

这份谦让耿直的品格,也早已融入下灌村的血脉。状元楼网格村民李民辉重修房屋时,特意把屋墙后移了两米多,把原本不足一米宽的门前小路,拓宽到三米。自家居住面积少了50多平方米,可他毫无怨言。

村里70岁的李万山,是李郃的第53代孙,一直致力于研究村史文化。他常带孩子们去的地方,就是读书岩。“那是李郃儿时苦读的地方。”李万山指着远处的山峦说,当年村里都是木质房子,邻里间隔近,农忙的声响、小孩的嬉耍声,难免影响读书。而岩洞深处,凉快又安静,成了绝佳的读书之地。李郃就每天早早爬上山去,在岩洞里忘我苦读,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6月30日,宁远县下灌村民俗博物馆状元文化室里,李郃与乐雷发的高源土陶塑像并肩而立。

一趣兴文旅

麻将溯源引古村新生

你见过一个村,路灯、地砖、房屋上……处处是麻将造型吗?在下灌村走上一圈,别有一番风趣。

民俗博物馆,从来不是封存过去的“仓库”,而是连接古今的桥梁,它诉说着过往,也藏着古人的雅趣。博物馆里的麻将文化室,正是下灌村独有的文化印记,而这背后,同样离不开状元李郃的智慧。

“很多人不知道,麻将的雏形‘叶子戏’,就是状元李郃创制的。”李信涛走进麻将文化室,指着展柜里的古骰子复制品介绍,当年李郃辞官回乡后,在村里讲学授课,闲暇时为了丰富乡邻生活,也为了启迪学子的思维,就根据科举选官的逻辑,设计了这种掷骰子、选格子的游戏。

没想到,这款兼具趣味性与益智性的游戏,历经千年演变,最终成为如今的麻将。而下灌村,也成了“麻将发源地”。如今,来博物馆的游客,总会在麻将文化室驻足,探寻这一雅俗共赏的游戏的文化起源。

文旅融合的活力,让古村焕发勃勃生机。状元楼、文星塔、人间花海、民俗博物馆……个个都成了人气打卡地,每逢五一、国庆等旺季,景区单日接待游客最高可达十几万人次。正在博物馆里参观的唐韵丽是永州新田人,但多年前就定居在宁波,趁着回湘探亲,带着家人来此游玩。第一次来,唐韵丽就开始打听如何在这里买房,“太想留在这里了”。

旅游发展也让村民的生活节节攀升。越来越多人返乡创业,开农家乐、做特色餐饮……青石板路上的年轻身影,让古村也多了几分朝气。村里还成立了教育基金会,每年为考上大学的学子颁发奖学金;“下灌大舞台”丰富着村民的文体生活,好不惬意。

“未来,我们想给博物馆做数字化展厅,再增加一些非遗体验项目。让千年文化真正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下灌村的故事。”李信涛说。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博物馆的拱窗,洒在青石板上,映出长长的影子。借着文旅发展的东风,千年古村里一个个故事,仿佛正伴着桂花香气,跨越时空,抵达更多人的心中。


出品人:李爱武 姜协军 于金旺

策划:姜猛 夏似飞 刘建光 祝平良

统筹:颜喜 高成林 杨又华 禹振华 曹辉 张权

监制:刘则 何赞 易禹琳 周月桂 曾益 冒蕞 秦慧英

记者:蔡矜宜 李寒露 严万达

编导 :蔡矜宜

出镜 :蔡矜宜

摄像:陈萌

后期:郭宇轩

配音:蔡矜宜

指导: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出品:

湖南日报社

湖南省文物局

执行: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保护利用中心)

湖南日报社文体频道

湖南日报社湘视频道

湖南日报社品推中心

责编:万枝典

一审:蔡矜宜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