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艾磊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19 07:59:25

编者按:今年4月,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探索实施“支部建在产业上”,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实现党组织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今年10月至11月,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将围绕西洞庭管理区“支部建在产业上”这一主题,聚焦该区新材料、食品加工、生态农业,推出一系列重点企业、乡村产业报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杰 通讯员 艾磊
连日来,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祝丰镇唐林村最后一批稻蟹上市。
唐林村绿水清山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黄进带领社员捕捞螃蟹
11月16日,在唐林村绿水清山种植合作社的稻蟹基地,合作社负责人黄进将捕捞的螃蟹分类、打包。“稻蟹共生,一田双收,亩产效益3000元以上。”黄进算了一笔账:每亩稻田可捕捞稻蟹15公斤左右、产值1200元至1500元;每亩稻田可生产生态大米约350公斤、产值约2800元。
“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肥。”黄进表示,稻蟹混养作为一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稻蟹共生、一田双收”。螃蟹在稻田中捕食害虫与杂草,减少了农药使用,其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了天然肥料。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稻田的综合效益,构建了良性生态循环,也进一步优化了晋祠大米的品质与口感,形成“米中带蟹鲜,蟹中有稻香”的独特风味。
生长在田间的螃蟹
黄进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他告诉记者,“稻蟹共生”是依托稻油轮作模式探索出的新路子。“4月,油菜收割后,种植一季晚稻。6月,水稻进入分蘖期,田间储水20厘米以上,每亩下蟹苗120只左右、投放螺蛳25公斤。”黄进介绍,10月,晚稻开始收割,稻蟹也慢慢成熟,开始捕捞。
“现在我们这里的螃蟹出了名,水稻种植成了规模,收益也可观。很多年轻人都回到老家,搞起了农业和养殖,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唐林村党总支书记代碧波介绍,西洞庭管理区开展“支部建在产业上”活动,号召乡村带头人积极发展乡村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带动村集体增收。
10月,晚稻开始收割,稻蟹也慢慢成熟,开始捕捞。
今年4月底,唐林村成立惠农百事通专业合作社,联合绿水清山种植合作社,建立200多亩稻蟹共生基地。绿水青山种植合作社负责种植,惠农百事通专业合作社负责农产品销售。
目前,唐林村引入稻米精深加工产业,同时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如今,唐林村稻蟹基地里有农业观光走廊等,沿途设采摘园、垂钓园,为农旅融合和农产品销售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优质大米
“稻蟹共生不是简单混养,是让稻和蟹相互借力的生态循环。”代碧波表示,2026年,唐林村计划建立千亩稻蟹共生基地,帮助更多乡亲增收。
责编:李杰
一审:李杰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