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巧借国企解教育基建难题@湖南日报要闻版头条

田育才     2025-11-18 09:24:36

创新推出“市场化运作+空间整合+运营反哺”模式

桑植巧借国企解教育基建难题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育才

11月11日,冬日暖阳,桑植县澧源镇第一小学工地上,挖掘机正有序平整场地。看着蓝图上“地下停车场+地上食堂”的创新设计,校长刘秀成感慨:“这个总投资1.1亿元的项目,如果按传统模式等待财政拨款,至少需要3年才能落地。如今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部署与大力支持下,由县交旅集团牵头推进,今年顺利开工,明年孩子们就能吃上热乎饭,家长接送时的拥堵问题也能彻底解决!”

这场师生、家长期盼的“及时雨”,是桑植县破解山区教育投入难题的创新实践——以国有平台公司为核心,跳出“等靠要”传统思维,创新推出“市场化运作+空间整合+运营反哺”模式,让山区教育基建从“资金制约难推进”走向“高效落地惠民生”。

澧源镇第一小学运动场效果图

山区教育基建面临资金困境

“城区学校挤、社区停车难,根源是‘资金统筹难、土地资源紧’。”桑植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陈彬调研时直言,山区县教育基建面临困境,资金统筹与传统建设模式局限是核心挑战。

2020年的桑植教育资源摸排显示,澧源镇中小学硬件缺口突出:澧源镇第二小学无标准运动场,学生体育课只能在水泥坪跳绳;澧源镇第一小学40多年都是“挑餐制”,4000多名学生寒冬吃的饭菜常变凉。更棘手的是,两校周边老旧社区停车位缺口超300个,单独建设各类设施的高成本让民生投入压力陡增。

“当年全县教育基建专项预算不到3000万元,难以填补硬件缺口。”桑植交旅集团副总经理王松军算账,按传统模式补齐教育基建短板需巨额资金,而县域每年可统筹民生基建资金(含水电路等)需兼顾多个领域。若各项目“单打独斗”搞教育基建,可能陷入“建不成或建成养不起”的困境,后续每年的维护费也会给民生资金统筹增添负担。

王松军坦言,对不少山区县域而言,传统“等靠要”路径难行,关键是没找到资金高效利用路径,这也是多地推进教育基建的共同困扰。

澧源镇第二小学运动场

国有平台使出“三招解法”

“要破局,得让国有平台当‘操盘手’,让有限资金‘一投多效’。”桑植交旅集团董事长石春的思路,成为破解难题的切口。2021年,集团以澧源镇第二小学项目为试点,用“三招”推动项目落地——既建成标准运动场,又解决社区停车难,还形成可持续运营的良性闭环。

第一招是“市场化筹钱,不等财政拨款”。集团不依赖财政全额拨款,主动引入合作企业垫资,对接政策性金融工具申请低息贷款,还统筹县内闲置国有商铺租金收益。多渠道发力下,短期内便凑齐项目所需资金,比传统财政申报流程大幅缩短。“既没让财政背包袱,又让项目快落地。”相关负责人说。

第二招是“空间复合利用,降成本提效益”。项目摒弃单独建运动场或停车场的思路,创新“地下+地上”分层设计:地下一层建停车场,配套人防工程;地上建标准运动场。“原本分开建设需投入更多资金,现在通过空间整合,大幅节省建设成本,用地规模也显著缩减。”项目负责人解洪波表示,这种“一地两用”的设计,实现了“一笔钱解决‘学校缺运动场、社区缺车位’两个核心问题”,让资金和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

第三招是“运营反哺,让项目‘自己养自己’”。项目竣工运营后,确定“白天服务学校、夜间对社区开放”的共享规则:工作日白天停车场优先保障教职工使用,夜间时段向居民开放共享。通过规范化运营,不仅能覆盖人员工资、设备维护等日常开支,还能结余部分资金反哺学校相关设施更新,摆脱对财政补贴的依赖,形成可持续的运营机制。

试点成效超预期:澧源镇第二小学体育课程开设率从60%升至100%,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提高12%;周边朱家台社区“停车难”投诉下降70%。居民张先生说:“以前找车位绕3圈,现在家门口就能停,太方便了!”

澧源镇第二小学地下停车场

试点见效后稳步推广

澧源镇第二小学项目的成功,让桑植县看到了该模式的可行性,随即稳步推广。今年10月,针对澧源镇第一小学“吃饭难、堵车难”突出问题,县交旅集团延续“三招解法”并“定制化调整”,推动项目开工。

该项目聚焦师生和家长的迫切需求:地下建近6000平方米的停车场,170个车位有效缓解家长接送时拥堵问题;地上建2栋总面积近5800平方米的食堂,配套完善食品安全储存间、加工间,彻底结束该校40多年的“挑餐制”。同步将旧运动场升级为“265米跑道+5个篮球场+1个足球场”的综合运动空间。“按传统方式分开建要多花3000万元,现在通过资源整合,资金使用效率提升近30%。”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新食堂建成后,孩子能吃现做的热饭,再也不用担心饭菜凉了!”家长王芳的期待,正是该模式推广的核心目标——不追求规模和速度,而是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筛选项目。目前,桑植县已组建由教育局、自然资源局、交旅集团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对全县59所城区及乡镇中心学校逐一摸排,优先选择土地适宜、群众需求迫切的学校推进项目建设,计划2027年完成5所学校的升级改造。

这种“稳扎稳打”的推广节奏,保证了每个项目“建成即见效、落地即惠民”。桑植交旅集团负责人表示,未来不仅仅在教育领域持续深化“空间复合利用”理念,还将把这一模式延伸到社区养老、公共文化等更多民生领域,让国有资本以“精准服务”为抓手,破解山区县域的民生发展难题,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稿件原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11月18日05版

责编:上官智慧

一审:上官智慧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