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责编 廖慧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18 08:53:43

舒勇
我们正经历一场由数字技术驱动的深刻文化转型。互联网不仅重构了社会的基本形态,也彻底改变了文艺的创作、传播与接受方式。在这一进程中兴起的网络文艺,孕育并呈现了一种全新的文艺范式,肩负起“新大众文艺”的历史使命。它以网络为载体,以全民参与为特征,以即时互动为生命线。人工智能的全面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新大众文艺”完成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
范式奠基:网络文艺作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载体
在探讨人工智能的影响之前,必须首先厘清网络文艺与新大众文艺的内在关联。
与传统大众文艺(如报刊连载小说、广播剧、电视剧等)相比,网络文艺从诞生之初就具有革命性特征:创作主体实现了革命性的平权。网络平台极大地降低了创作与发布的门槛,打破了专业机构的垄断。读者、观众随时可以转化为作者,形成“大众写、大众看、大众评”的创作生态,使文艺创作从专业殿堂回归大众视野。
创作过程呈现出鲜明的动态性与强互动性。网络文艺作品往往不是一次成形的“完成品”,而是在创作过程中与受众深度绑定、共同进化的“有机体”。以网络小说的追更模式为例,作者每日更新,读者通过即时评论、投票等方式参与剧情发展,甚至影响人物命运。这种近乎零时差的互动,将静态的文本解读转变为动态的意义编织。
文本形态具有跨媒介性与IP化特征。成功的网络文艺创意会自发地向动漫、影视、游戏等多维度扩散,形成复杂的“IP宇宙”。这种跨媒介叙事能力,使作品成为一个可无限扩展、持续运营的文化符号和价值生态。
引擎赋能:人工智能与网络文艺的深度共生
人工智能技术正从工具、流程、模式乃至哲学层面,全方位重塑网络文艺生态。
在创作端,AI的角色正从“高效工具”跃升为“创意伙伴”,催生人机共创新范式。对网络作家而言,AI可协助进行世界观设定、情节激发;对画师而言,AI绘图工具能瞬间提供海量风格草图。人类的角色更多转向“创意总监”——把握整体结构、注入情感与思想,而AI则作为“执行助理”,将抽象构思快速具象化。
在分发与体验端,智能算法重塑了文艺的传播路径与接受方式。推荐算法作为“隐形守门人”,不仅塑造着个人化信息食谱,也使小众作品能精准触达受众。更进一步,AI正在改变体验本身,让文艺作品进化为能感知用户状态并智能交互的“数字生命体”。
在审美与批评端,AI不仅生成新文本,也催生新美学风格,同时挑战传统评价体系。当AI深度参与的作品打动我们时,艺术价值应如何归属?这动摇了以作者意图和独创性为核心的现代艺术批评根基,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创作的本体论。
未来图景:特色、趋势与文化反思
在人工智能持续赋能下,新大众文艺范式将展现出更为鲜明的特色与趋势,同时也伴随着亟待深思的议题。
核心特色体现为高度智能化与深度个性化的统一。作品本身将是智能的、可对话的。AI能基于个人偏好量身定制文艺产品,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体验。这既是技术的进步,也潜藏着过滤泡效应加剧、公共文化体验碎片化的风险。
发展趋势呈现出清晰路径:其一,从人机协同走向文化智能,AI可能从执行者成长为具备文化理解和生成能力的文化智能体;其二,构建虚实融合的超级数字文化生态,网络文艺将与VR、AR及元宇宙深度融合,AI作为基石技术生成环境、塑造虚拟人物,使文艺体验更具沉浸感和社交性。
然而,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文化反思。要坚守人本主义立场,警惕技术理性对人文精神的侵蚀。文艺的核心魅力在于其承载的人类独特情感、思想与批判性。未来的创作者和教育者,更需要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确保人类在人机共生时代依然是价值判断的最终主体。
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取决于技术本身,而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运用技术。理想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既能激发创造力又富含人文精神的数字文艺生态,使新大众文艺成为这个时代最具生命力的文化表达形式。这需要技术专家、人文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广大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跨界对话与合作,推动数字时代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
责编:刘瀚潞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