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龙 新湘评论 2025-11-17 17:35:17
制定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体现,既能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又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全面总结“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对“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指导思想、重大原则、主要目标、战略任务、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是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擘画的再部署再深化,成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科学界定“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化是指在科技和产业革命推动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数字社会的转变,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深刻变革的过程与结果。从这里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是推动现代化的力量;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涉及各领域、各方面;现代化是过程与结果、动态与静态的有机统一。从过程来看,现代化具有长期性,甚至可以说现代化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从结果而言,现代化意味着现代性和现代社会的生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五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目标定位来看,经历了从四个现代化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演进;从内在逻辑而言,经历了从有限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追求效率的现代化到注重质量的现代化、从追赶型现代化到自主型现代化、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演进过程。《建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过程性、连续性、阶段性、发展性特征的概括,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的缘由。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建议》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从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等十二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并且强调:“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这是对“十四五”时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历史地位的总体评价和判断,展现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历程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发展事实诠释了新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在总结“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建议》对“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清晰定位,认为“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按照党的二十大的部署,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经历三个五年规划,“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二个五年,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属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此,《建议》提出,“要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一定位为确立“十五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奠定了重要基础,提供了基本坐标。
科学分析“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正确分析和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是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建议》对“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作出了基本判断,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科学把握。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世界,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影响中国,谋划“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置于复杂变化的国际环境来把握。《建议》对国际形势的分析蕴含辩证法,既分析了国际形势变化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和战略机遇,又阐明了国际形势变化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和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建议》一方面认识到“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我国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另一方面指出“世界变乱交织、动荡加剧,地缘冲突易发多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上升,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其中,“我国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有利因素,是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新判断,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强。这种辩证分析,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形势变化提供的机遇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变不确定性因素为可控制因素。
《建议》对国内形势的分析同样充满辩证法,既认清了有利条件和独特优势,对“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又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于“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遇到的困难有足够估计和预判。《建议》提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这是“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确定性,是发展自信的体现、发展信心的彰显。同时,《建议》提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有效需求不足,国内大循环存在卡点堵点;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对滞后;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压力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弱项;人口结构变化给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提出新课题;重点领域还有风险隐患”。这是“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难题,清醒认识这些问题,有利于增强历史主动,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针对性和创造性。
明确规定“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大原则
基于“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的客观分析,《建议》明确规定“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大原则,为“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蕴含使命任务、战略要求、发展路径和目标指向。从使命任务看,就是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战略要求看,就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是“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从发展路径看,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这是“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从目标指向看,就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这一指导思想为确立“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则、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提供了指引,对于“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统领意义。
五年规划不是简单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而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建议》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这些原则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其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十个坚持”的两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经济基础、提供经济支撑;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来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释放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既“放得开”又“管得住”,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建设平安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统筹发展和安全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原则,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理论创新,并将引发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系统谋划“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建议》基于指导思想和重大原则,对“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进行了厘定,具体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这些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重大原则的逻辑结果。
为实现上述主要目标,《建议》分领域部署了“十五五”时期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牵引、驱动、支撑作用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具体包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十二个方面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具体化,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着力点。对于每一项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建议》提出了具体实践要求。如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议》提出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明确实践指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为确保“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战略任务的完成和重大举措的实施,《建议》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立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的原则之一,并在最后单列一部分,强调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充分调动全社会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法治保障和力量支撑,使“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能落到实处,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总之,《建议》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智慧,也将进一步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建议》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系统谋划,蕴含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连续性和发展性、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相统一的方法论,既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也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编:万璇
一审:万璇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