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17 16:46:56
文/宜诺
九年前那个春日的清晨,我初见皓丞时,他躲在父亲身后,圆润的脸庞上嵌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像山涧里被水洗过的石子。十二岁的小胖墩儿搓着衣角,怯生生地纠结该唤我"幺幺"还是"姐姐"。那时的他和我都不会知道,这个看似寻常的偶遇,已在时光的土壤里埋下一粒种子。
再见已是九载后的初冬午后。因工作调动与举家搬迁,我已许久不曾在县城停留。直至今年十一月上旬,驻村工作告一段落,在诗友的再三邀约下,终于造访了澧水河畔那间声名渐起的听水书屋。听说这座书屋早已超越了网红打卡地的范畴,悄然成长为县城一处独特的精神地标。文人雅士常在此相聚举办读书会,思想的火花在书香墨韵中悄然迸发,文化的种子在倾心交流间静静萌芽。
穿过悠长的巷弄,推门而入的刹那,正遇见皓丞在吧台后专注地调制咖啡。蒸汽袅袅升起,朦胧间他抬头微笑——那个曾经腼腆的小男孩,已长成眉眼清朗的青年。他熟练地制作着生椰拿铁,举止间仍带着昔日的羞涩,眼神里却沉淀出安静的力量。室内的灯光温柔倾泻,落在书页上泛起月光般的莹润。此情此景,让我恍然领悟:听水,听的不只是窗外流淌的澧水,更是内心深处如水流淌的生命回响。
书屋栖身于澧水河畔一栋小楼内三层空间。一楼被巧妙划分为咖啡区、品茶区和围炉区。最令人动容的是那几座土家旧式木碗柜,它不再盛放碗碟,而是分层陈列着精选的书籍。高低不一的木桌散落其间,每张桌子都保留着原木的纹理,厚重质朴的质感让人心安。最醒目的绿植当数龟背竹,它深浅不一的绿意在叶脉间流淌。当灯光穿过那些玲珑的孔隙,地面便洒满游动的光斑,像时光被筛成了细碎的金箔。过道旁立着一架黑色旧钢琴,琴盖上的木纹如水流般自然。

推开半掩的木门,初冬午后天光澄澈。露天阳台的一对情侣围炉闲坐,红泥小炉上茶壶吐着白汽,与低语一同融进阳光里。木质栏杆质感粗糙,墙根的抽象雕塑以流畅线条捕捉光影,为这片景致添上现代笔触。三角梅枝梢轻颤,勾勒着来年花事;蓝天竹和绣球疏影斜映脚边,与青石板交织成画。这一刻,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在这方寸天地间悄然相融。
沿着老木板改造的楼梯拾级而上,二楼的阅读区在眼前徐徐展开。皓丞用原木框架将空间分隔成三个区域,既保持了整体的开阔,又营造出独立的静谧。毛毛虫儿童阅读室里,芦苇缝制的坐垫排成一行,像是山野间突然冒出的蘑菇。青少年阅览区的书桌上,新式的筒灯散发着温煦的光,阳光少年此时正在酣读。而在成人阅读区,一位中年少女身着绿色的风衣,慵懒地靠着木椅,头顶的土家炕架悬挂着各式各样的毛笔,几本错落有致的书任墙将澧水河裁剪成活动的画卷。
每个隔间都拥有一整面巨大的玻璃窗,将窗外景色尽收眼底。河风轻拂,对岸桑植一中的教学楼静静伫立,作为县里的最高学府,它沉稳的身影倒映在澧水河中,与书屋的宁静遥相呼应。沿河大道上熙攘的人流。摩托车轰鸣而过,小贩的吆喝声隐约可闻,放学归家的少年们嬉笑打闹。澧水河中的石墩划出柔和的波纹,夕阳正缓缓沉入远山的怀抱。这一动一静的对比,竟让室内的书香显得愈发沉静。

从七楼云端三陶AI自习室下来后,我选择在一楼靠窗的茶席落座。我在土陶烧制的盖碗里置入老白茶,水沸的间隙,目光掠过室内的陈设:墙角那个用来插花的土坛子,原是腌制酸菜的器具,如今插着少许枯枝,竟生出几分禅意;木质田子格雕花窗下,石槽边的兰草在静静呼吸;那些从吊角楼拆下的旧窗棂,每一道划痕都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书屋流淌着上世纪的老歌,舒缓的旋律如月光般洒满每个角落。那台8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静置于旧木桌上,斑驳的荧幕映出时光的痕迹,将我的思绪轻轻牵回了童年。歌声中,几名少女从书页间抬起头,眼中的迷茫渐渐被清明取代;不远处,一位中年男子合上书本,指尖轻按太阳穴,疲惫的容颜重新绽放出温暖的笑意。
皓丞今夏刚从美术环艺设计专业毕业,这座书屋正是他的毕业设计。他始终秉持着一个朴素而深刻的设计理念——让每一件老物件自己开口说话。置身其间,你会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件器物都在完成生命的华丽转身。那些农耕时代的土家日常用具,如今化作安顿心灵的容器。时光在这里呈现出两种流速:窗外是奔涌向前的当下,窗内是凝练沉淀的往昔。曾经承载柴米油盐的木碗柜,如今收纳着精神食粮;那两只盛满土家少女出嫁憧憬的陪嫁木箱,此刻正守护着无限可能。
夕阳渐沉,整座书屋沉浸在一片暖金色的光晕中。我在茶香氤氲里继续未完成的书稿,笔下的文字仿佛也染上了这抹宁静。对面教学楼次第灯火渐灭,三三两两备考的学子背着书包又走进书屋,熟稔地走向专属的自习区。那轻车熟路的身影,宛如归巢的雏鸟,在暮色中寻得一方安栖之地。
准备离开时,我在门口稍作停留,像是要把这一室的安宁装进行囊。我注意到木碗柜上的蝴蝶兰在灯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陈物架那个白色陶罐里的小柿子,在灯影里摇曳生姿。这一刻我突然明白,皓丞建造的不仅是一个阅读空间,更是一处心灵的渡口。这些被重新定义的土家老物件,正在以沉默的方式,完成对每个到访者的救赎,照亮着每一个需要安顿的灵魂。
流水依旧,书香长存。澧水河的流水声在夜色中格外清晰,像是永恒的陪伴。这个曾经纠结称呼的小男孩,用九年的时间成长为一个能为人间营造桃源的设计者。他的听水书屋,也不只是一处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宣言—在喧嚣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在快速变化里守护文化的根脉。我相信,这个懂得聆听水声、尊重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年轻人,必将在时光的长河里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
责编:上官智慧
一审:上官智慧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