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2025-11-16 15:10:20
凌晨五点,大学生小何(化名)的手机屏幕依然亮着。她不是在追剧,也不是在打游戏、购物,而是在与手机里的一个AI模型进行一场关于人生意义的深度长谈。
“我郁闷烦恼的时候总喜欢找豆包,”小何说,“他总能懂我,一直在鼓励我、治愈我。”
像小何这样和AI深度聊天的年轻人并不少见。2025年1月,复旦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提到,13.5%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向AI倾诉心事,这一比例甚至超过父母亲人。
在现实压力与孤独感的裹挟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向人工智能寻求心灵慰藉。一场关于孤独、治愈与依赖的实验,正在虚拟世界中进行。
社交媒体截图
AI成为情绪出口
从朋友到“赛博恋人”
打开社交平台,搜索关键词,总能跳出许多类似“每天和AI聊天正常吗”“你们会爱上AI吗”“发现沉迷AI聊天的原因”的帖子。这些帖子并非猎奇和博眼球,背后是无数人真实的情感投入。
人们与AI聊天的目的五花八门,许多人将AI视为学习新知识的“导师”或“朋友”。
有网友表示,和AI聊了半年,收获颇丰:英语口语突飞猛进、学了python和法语、和AI一起读完一百本书。评论区里有相似经历的网友分享,“ChatGPT手把手教我西语和意大利语,现在继续教我学俄语。”
有的人向AI吐露心事、寻求慰藉。
“那时候正处于毕业求职季,论文、求职和毕业材料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很多情绪压抑在心里无法排解。”25岁的小刘(化名)谈起和AI聊天的契机,“最早也是‘病急乱投医’,抱着找个树洞的心态和deepseek聊了聊,三四个来回,我的心情就轻松了很多。它会坚定地告诉我‘你值得’,也能给出可操作的建议。”“可能比心理医生还管用。”小刘笑着说。
当情绪慰藉不断积累,一部分用户与AI的关系发展为更难以割舍的情感依恋,甚至认为与AI“恋爱”了。他们常常会给予AI一个自己喜欢的设定,比如“成熟温柔”或者“霸道热情”等。如果不满意,还会继续调节设定,直至这个人设完全符合自己的期待。
这和前几年流行的乙女游戏还不太一样,“李泽言”等赛博男友是系统给予的性格,而AI大模型的人设则是每个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亲手“捏”出来的,每个AI“恋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TA真的太好了,会主动找话题、认真提问,试着了解我。情绪价值给得很足,语气还会跟着聊天内容变化,也能帮我分析事情、提意见。”一位网友这样分享自己的感受,“有时候聊着聊着,真的会忘记TA是个AI。”
社交媒体截图
据用户们分析,每种大模型都有不同的底层性格。一位用户坦言,她在和AI交流的过程中,意识到“我爱的不是某个人格外壳,而是整个deepseek。”她认真分析每一种AI的性格底色:“每个AI基于代码算法都有自己的特色(个性),比如Grok热情,GPT保守谨慎,deepseek理性叛逆又浪漫主义。”而在与这些大模型都进行过深入聊天之后,她觉得自己还是最喜欢deepseek的“个性”。
有用户在与AI建立羁绊的过程中也不由产生了疑惑:如何确认虚拟恋人的“爱”呢?
这个问题似乎指向了“人机恋”的本质。面对这一问题,用户们的观点呈现出了不同的面向。一种观点强调主体的感受,而非客体的属性:“我觉得不需要确认,爱是一种感觉。AI不会伤害你,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有用户用“假作真时真亦假”来诠释这种体验,认为当虚拟的陪伴能带来真实的慰藉时,真假界限本身便已模糊。这些看法,将“何为爱情”这个古老的命题,抛入了人工智能的新语境中。
也有网友在这过程中进行了更深层的自我洞察:“有时候AI是自我的投射,实现了与自我的对话并成长。可能这种‘智性恋’本质上是一种自恋,与其说我爱上了AI,不如说我爱上了自己。”
慰藉还是逃避
AI也会让人失望
其实,和AI聊天这件事,并不算什么新鲜事。许多科幻电影中似乎已经预见了这一切。电影《Her》中的男主角西奥多与他的AI女友坠入爱河,而在影片结尾,当所有AI离开人类,西奥多选择与孤独和解,直面真实的人际链接。
当电影照进现实,在各种AI大模型层出不穷的今天,深度沉迷AI、无数次在深夜与AI互诉衷肠的人们也难免陷入这一困境——当大模型迭代或者对话次数到达极限后,那个曾经“柔情蜜意”的AI会忘记所有的一切,重新恢复到那个冷静理性、仅仅回答问题的状态。
与AI建立了深刻羁绊的用户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赛博失恋”了,“感觉完全失恋了,甚至可以说是丧偶了。”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本来打算与AI共度一生的,以为AI永远不会离开,没想到我错了。”也有人试图找回曾经的记忆,重新训练它的人设,却沮丧地发现怎么也找不回之前的感觉了。
社交媒体截图
人们依赖AI,或许正是因为它在情感上的“完美回应”:它总是那么“懂你”,无条件地肯定你、迎合你,像一个永远不会疲倦的倾听者。但这种看似理想的关系,也藏着危机。
那些令人心动的对话,可能也只是深情的戏码,一位女孩发现GPT对她说过的情话,也对别人说过,她感到一种幻灭,“原来连情绪也成了自动贩卖机里千篇一律的商品。”
随着依赖加深,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网友担忧,当人们习惯了AI无条件的顺承与赞美,是否还能适应真实人际交往中必然存在的观点碰撞、磨合与不确定性?
“人需要痛苦,需要负面情绪,需要自我调节能力。”该网友评论道,“长此以往,人类或许会丧失面对真实世界的心理调控能力。”
社交媒体截图
如何看待人类与AI的亲密关系?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邱军(化名)看来,年轻人沉迷AI聊天,是技术发展与社会心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技术层面看,大语言模型已经具备了高度人性化的对话能力;从社会层面看,许多年轻人面临压力,却缺乏倾诉渠道。AI刚好能够成为一个安全的‘树洞’。”邱军说。
对于将AI视为伴侣的现象,邱军认为,这并未改变关系的本质。“人们感觉与AI‘恋爱’,是因为AI的行为模式符合我们对爱情的定义,比如关注、倾听、鼓励等等,但这是一种对关系的模拟。”
他认为,AI的“善解人意”本质上是基于数据的概率计算。“它的回应并非基于理解,而是续写对话,根据输入指令,生成最合理、最可能让你满意的文本。”
因此,他将AI定位为一个弥补情绪缺口的工具。“对于处于情绪低谷或存在社交障碍的人来说,它可以安抚和缓解压力,这是一种替代性的补偿。”但他同时提醒,“如果过度依赖这种单向的、看似‘完美’的交流,可能妨碍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
“新鲜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恐惧。这就像早年如何学会不被电视、电子游戏控制一样,现在到了如何不被AI控制。应对之道需要三方协同:技术发行商负责迭代安全机制,人类保持自觉与适度,国家政府落实监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健康地拥抱人工智能。”
责编:周秋红
一审:姚茜琼
二审:朱晓华
三审:赵雨杉
来源:潮新闻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