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智慧 甘政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16 12:30:1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上官智慧 通讯员 甘政
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作为出生19天便随红二、六军团(1936年7月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踏上长征路的“最小红军”,如今90岁高龄的贺捷生同志精神矍铄,是红二方面军全程经历长征的见证者。
在这一特殊历史节点,湖南日报记者专访了贺捷生同志,听她讲述长征故事,解读长征精神。90岁的贺老精神矍铄,深情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贺捷生,祖籍湖南省桑植县。少将军衔。高级军事科学研究员。著名军旅作家。1935年11月1日出生,在襁褓中跟随父亲贺龙、母亲蹇先任全程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在青海、中国革命博物馆、基建工程兵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曾任北京市和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军事大百科部副部长、部长,参与主持《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出版工作,历时十余年,十卷本长达1500万字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陆续出版发行,荣获国家图书最高荣誉奖。发表许多文学作品,多部剧本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先后荣获全国报刊优秀新闻作品金奖、《中国作家》年度优秀作品大奖、《解放军报》首届长征奖、《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等奖项。散文《热血还在奔流》被列入2011年全国散文排行榜。
记者:贺老,再过两天就是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纪念日,此刻您最想对当年的红二方面军先辈们说些什么?
贺捷生:首先我要向所有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二方面军先辈们,致以最崇高、最深切的敬礼。90年前,他们从咱们湖南桑植的刘家坪和轿子垭出发,那是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5岁、主力约1.7万人的队伍。历时近一年,纵横八省,转战两万五千里,最终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他们用双脚丈量山河,用热血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最壮丽的诗篇,这份功绩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记者:您出生19天就随部队踏上长征路,这在长征史上极为罕见。能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贺捷生:我1935年11月1日出生在桑植这片红色土地上,刚19天,部队就要出发长征了。母亲抱着襁褓里的我,面对要来接我的老乡,迟迟不愿松手——她知道部队行军打仗的艰险,可又实在舍不得骨肉分离。后来是我姨蹇先佛,一跺脚把我从母亲怀里抱过来,说“姐,咱们不寄了,不寄了”,扭头就去追赶已经走远的部队。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姐姐红红就是因为部队行军,寄养出去后没多久就没了;我姨和母亲因为带我长征,违反了组织纪律,在党内受了批评和警告处分。就这样,我被放在箩筐里,跟着父辈们的脚印,全程经历了那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现在想来,我能活下来不是巧合,是母亲的舍命守护,更是红军里许许多多叔叔们的悉心呵护,我的生命从踏上长征路起,就和红二方面军紧紧绑在了一起。
记者:红二方面军的前身红二、六军团在长征中创造了不少军事奇迹,您对哪些战役印象最为深刻?
贺捷生:红二方面军的前身红二、六军团在长征史上留下了太多独特印记,“乌蒙山回旋战”和“六甲阻击战”都让人难以忘怀。当年蒋介石调集中央军、滇军、川军六个纵队围剿我们,红二、六军团在乌蒙山里辗转一月,苦战千里,最终成功突破包围圈,还毙伤俘敌10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毛主席后来评价说“硬是转出来了嘛”,还称赞我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还有“六甲狙击战”,这是红二、六军团长征中最为激烈的战役之一。红二军团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歼敌近千人,彻底打破了国民党“消灭于普渡河以东、功山以南地区”的企图。紧接着,我们全军约1.7万人及数百匹骡马,短短4天就全部安全巧渡金沙江天堑,一路高歌北上。这些战例都证明,我们这支“泥腿子”武装,能冲破几十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本身就是个伟大的奇迹。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在四川甘孜与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继续北上完成长征。
记者:毛主席曾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结合红二方面军的经历,您如何理解这句话?
贺捷生:这句话说得太精辟了。长征不光是军事上的远征,更是思想的传播和火种的播撒。当年贺龙、任弼时、萧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湘鄂川黔根据地创建了“红色堡垒”,他们用行动践行“与人民同生死”“为人民而战”的誓言。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在战火中保护群众、宣传党的政策,让老百姓有了“家”的温暖,让各族民众看到了“当家做主”的希望。
红二、六军团后来开始长征,也是在完成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任务后,为了让革命星火燎原,才不得不暂时放弃根据地。我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革命的种子,这正是长征作为“宣传队”“播种机”的生动体现。
记者: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您认为红二方面军的长征精神对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贺捷生: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胜利。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史就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长征精神不是尘封的记忆,是照亮新时代的精神火炬。
它至少告诉我们两点:一是要始终把人民摆在第一位,“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我们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年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用生命守护群众,群众就用门板抬伤员、用米汤送红军,这种鱼水深情永远不能忘。今天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民生难题,都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用“绣花功夫”做好民生实事。
二是要发扬团结奋斗的精神。当年为了策应中央红军突围,红二、六军团以一己之力吸引并拖住国民党40个旅的围攻,用巨大牺牲换来了中央红军北上的安全。现在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攻克科技“卡脖子”难题、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都需要这种舍我为他的气魄和兄弟般的团结精神,这是长征胜利的关键,也是我们干事创业的保障。
记者: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出发地桑植,如今已是绿水青山的生态样板和精准扶贫的实践地。您对家乡传承红色基因有怎样的期待?
贺捷生:桑植不光是生态样板、扶贫典范,更应该是“红色基因传承”的精神高地。我特别希望,在桑植、在张家界这片红色热土地上,老人们还会讲“红军桥”的故事,孩子们依然在唱“十送红军”的歌谣,党员干部能真正把“重走长征路”的感悟落实到调研报告和实际工作中。让长征精神始终在这里涌动,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记者:90年风雨兼程,您将一生都交给了红军开创的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您对年轻人有什么嘱托?
贺捷生:我今年90岁,长征也过去90年了,但长征精神永远在路上。年轻人要深入了解红二方面军长征的历史内涵,记住这种“坚定信念、坚韧不拔,不怕牺牲,团结奋斗”的精神。再过十年,我们就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势逼人,任重道远。希望年轻人能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担当,把长征精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用不懈努力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长征答卷”。红二方面军的故事,还等着他们来续写。
责编:田锐
一审:田锐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