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湖南少数民族与楚民族的融合

陈先枢     2025-11-12 17:05:00

文/陈先枢

风俗产生和演变的规律,一般都有由野而文、由丑而美,由繁而简、由恭到亲和由俭到奢的过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始终。湖南境内的民俗演变也具有这种规律性。由蒙昧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由狩猎采集社会进入农业社会、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由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变革时期,恶规陋俗逐渐被革除,良风美俗、流行时尚也随之而生。其中受到民族融合和移民运动的诸多影响。这需要从先秦时期湖南少数民族与楚民族的融合说起。

湖湘文化的初级阶段是楚文化。今湖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民族是由来自北方的楚先民与南方土著“蛮夷”诸民族融合而成的。这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既是楚国在政治、军事上结夷夏为一体的进程,也是在民俗文化上熔夷夏于一炉的进程。

商周时代南方庸、蜀、羌、髦、微、卢、彭、濮等少数民族(部族)都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但是,周王朝政权建立以后,这些分布在江汉、洞庭一带曾经在灭商战斗中立过汗马功劳的诸“蛮”却未得到什么好处,反而成为周王室不断征讨、奴役的对象。因此,这些“蛮夷”从支持周朝建国转为对抗周朝,并成为一支强有力的反周力量。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等都曾大肆征伐过“蛮夷”,然而,他们不仅没有建立显赫战功,有时反而被诸“蛮”打得落花流水,损兵折将,甚至断送国君性命。可见其时“蛮夷”力量之强大。

周室东迁之后,诸夏大统一、小分裂的局面已向小统一、大分裂局面转变。周王丧失了军事盟主的实力,周公东征、昭王南征之类的赫赫壮举再没有重演。此时,从北方迁徙到江汉、洞庭一带的楚民族日益强大楚人也用不着为来自中原的威胁而担忧了至于江汉地区的小国虽然武力强悍但彼此不相统属尔组成松散的临时军事同盟,也形同乌合。只有曾国为汉阳诸姬之首,是楚人东进的主要障碍。武王末年,楚国大举讨伐曾国,迫使曾国与之订立城下之盟,从此,楚国对汉阳诸姬的影响就超过了周朝,反周向楚成为当时的潮流。楚成王三十二年(前640 ),曾国策动汉东的小国反叛楚国,被楚国击败,曾国从此成为楚国的附庸。

还有百濮、群蛮、百越等,虽部落林立,但势单力薄,更容易被楚国各个击破。西周末年,楚王熊渠已“甚得江汉间民和”,江汉间的主要三苗部落已归服楚国。

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又先后灭掉庸、濮、罗、卢等苗蛮集团方国,并征服了扬越。至此楚民族已与江汉、洞庭等地的诸“蛮”联合起来,实际上已融为一体。楚国从而成为南北联盟之“长”,得以逐鹿中原,成就霸业。可见楚民族的兴起与繁盛,其强壮的肌体里既凝聚着华夏威严而风雅的精魂,又奔流着“蛮夷”劲悍而野朴的血液。

长沙以北罗子国遗址

楚民族是先秦时期(其时间为数以百年计乃至数以千年计)在芈姓氏族(来自华夏)的统领之下,由苗(三苗)、越、濮、巴等部族渐次融合而形成的。具体到文化来说,芈姓氏族从中原带来了虞、商文化和夏文化;江汉、洞庭等地的诸“蛮”则以苗蛮文化、百越文化、夷濮文化、巴蜀文化、氐羌文化予以丰富充实,从而凝聚形成了熔华夏文化与蛮夷文化于一炉的楚文化。随着夷夏文化的相互吸纳和激荡,楚文化进入了它的生长期。楚文化的一切重大成就,都是师夷夏之长技而力求创新的结果。

楚人进入江汉平原之后,受到土著蛮夷的影响,文化面貌开始发生显著变化。据考古资料,这个变化首先体现在陶器上。大约从西周晚期到战国中期,楚人的主要烹饪器是一种高腿锥足红陶绳纹鬲——即考古学界所称的“楚式鬲”。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同曾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殷式鬲”和“周式鬲”迥然不同,而自成体系。“殷式鬲”和“周式鬲”器体的腹足结构连为一体;而“楚式鬲”器体的腹底连接一起,空足由核心和外壳两部分构成。

楚式鬲

体现在农业生产上,楚人向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的南方民族学到了筑陂的技术,而且有所改进,有所创新。孙叔敖筑的期思陂,其特点是截引河水,而先前的陂大概只是积雨水或引沟水的。如《国语•吴语》记伍员说,楚灵王筑章华台,“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韦昭注:“舜葬九疑,其山体水旋其丘,故雍汉水使旋石郭,以象之也。”

舜帝陵

在精神文化方面,楚人栉蛮风,沐越雨,潜移默化,加上他们对自己的先祖作为天与地、神与人的媒介的传统没有忘怀,因而,他们的精神文化就比中原的精神文化带有较多的原始成分、自然气息、神秘意味和浪漫色彩,逐渐形成了南方的流派。楚人接受了华夏的许多理念,然而他们从楚国的实际出发,往往有所改变,有所变通。如政治思想上强调忠君和抚民,军事思想上侧重外线作战,民族思想上主张混合夷夏,都可以说是自成一家的。

至于社会习尚,则有久盛不衰的巫风、崇火尚赤的习俗;艺术风格上,则追求挺拔与诡奇、清秀与缛丽的结合。一言以蔽之,就是精神文化方面的楚派与楚风。这从楚汉帛画,楚汉器物纹样,含青铜器、铁器、丝织、刺绣、木雕、竹器、漆器、料器等的样式及纹饰,楚汉画像石等楚文化瑰宝所蕴含的内容及其独特的风格完全可以窥见,亦可从楚辞中得到印证。(注释略)

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人物夔凤帛画》


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人物驭龙帛画》

摘自《近代湖湘文化转型中的民俗文化,2017年岳麓书社出版,郑大华主编,陈先枢著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