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芙蓉花开 | 《两只孤独》——余秀华诗歌诵读

  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12 16:17:52

大家好,这里是“友好湖南·芙蓉花开”,湖南省残疾人文化助残项目。

140计划,慢下来,更同频。我们用每分钟140字的节奏,传递包容与平等。

今天的《听·芙蓉花开》,我们要朗读一首带着余温与伤痕的诗——来自余秀华的《两只孤独》。

先来认识她——余秀华。她出生于1976年3月22日,湖北省钟祥市横店村人。出生时因倒产、缺氧,造成先天性脑瘫,行动不便,言语迟缓。高中毕业后,她并未进入高等教育,而是在家写作成为她的精神出路。2009年左右,她正式开始在网络平台发表诗歌。她的诗歌带有强烈的生命感知、孤独感与土地的贴近,在大众中引发极大共鸣,成为现代诗坛的一道风景线。

余秀华的诗来自生活,来自稻田、井水、窗台、爱情,来自一个身有残疾、却拒绝沉默的灵魂。有人说,她写的是疼痛,也有人说,她写的是清醒。而在这篇《两只孤独》里,我们读到的是她最私密的沉默。

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到的“芙蓉花开志愿者”,是来自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文岚。有请她为我们朗读《两只孤独》的选段。

大家好,我是“芙蓉花开志愿者”,来自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文岚。

今天,我要为大家读的是,来自余秀华的《两只孤独》:

面临深秋。面临随时的弹尽粮绝

选定一个方向跑。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擦肩而过

它从一叠虚拟的温情开始

不过在别人的语境里多逗留了一个黄昏

纸张薄且锋利,被一窗争吵烫伤,坠入秋风

万里无云。

盛大的光明。盛大的光明孤独成坚硬的黑暗

无休止的穿越

如果没有翅膀的负担,它就会落地成亲

那只鹿正引领一场大雪

它的鸣叫飞成梅,返回枝头

不要,不要看它的眼睛

词语所剩不多,经不起最后的走失

那只鹿穿过古堡的烛光,就了无踪影

没有第三个旁观者,它们只剩下美

它们的美

听不到彼此的唱和

这是一首难以定义的诗。诗里有两只孤独,它们不相遇,不对话,只在同一片寂静里,互相映照。

那只鹿,也许是自由,也许是灵魂在雪中的倒影。而“盛大的光明孤独成坚硬的黑暗”,则像余秀华一生的注脚。

她写诗的地方,是湖北的乡村——田埂、瓦房、犬吠、月光,但她的诗却拥有宇宙的深度。她用诗抵达世界,也用孤独抵达自己。

余秀华说,“我写诗,不是为了抵抗命运,而是为了让自己好过一点。”她的诗让我们看到,一个身体不完美的女人,如何在文字中,把疼痛变成飞翔的翅膀。

就像残疾人朋友一样,她用另一种方式,重新定义了“完整”。或许身体会受限,但思想、语言、创造力——依然可以越过山河,抵达辽阔的世界。

在《友好湖南·芙蓉花开》的故事里,我们一次次听见这样的声音:他们用艺术、用科技、用爱,让“障碍”不再是隔阂,而是一种让世界学会理解与温柔的方式。

朋友们,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忘了与自己和解的能力。

对于许多残疾人朋友来说,孤独不只是情绪,它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姿态。有人在轮椅上仰望星空,有人在诗里种下春天,他们用文字和行动告诉我们——身体的限制,挡不住心灵的远行。

余秀华的《两只孤独》,写出了生命最细微的疼痛,也写出了坚持中最明亮的美。那只“穿过烛光的鹿”,就像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希望,哪怕不被看见,也在悄悄发光。

愿你在孤独里找到勇气,在不完美里看见温柔。就像余秀华的诗告诉我们的那样——当我们学会倾听彼此的沉默,这世界,也就不再孤独。

感谢你的陪伴。愿这段声音,带给你温柔的力量。

友好湖南·芙蓉花开,

这里是《听·芙蓉花开》,我们下期再见。

责编:黄伊婷

一审:黄伊婷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