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12 13:45:25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顺 周倜 杨子洋 易昂 通讯员 吴昌磊
11月上旬的一天,清晨7时,浏阳市社港镇的薄雾还未散尽,浏阳市骨伤科医院的走廊已响起细碎的脚步声。
来自长沙市区的患者攥着挂号单快步走来,来自衡阳的老人在子女搀扶下慢慢挪动,来自温州的一家人拖着行李箱匆匆进门……在人口不到5万的小镇,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凭着一套百年江氏正骨术,年均门诊量超过30万人次,其中90%都是外地患者。
是什么让这座小镇成为骨伤患者的“希望之地”?我们循着“江氏正骨术”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江涛一天的足迹,探寻江氏百年正骨术的发展密码。

一双手、一块杉皮,守牢祖辈的“根”
“江医生,我这骨头要不要动手术?”诊室里,一位来自江西宜春的骨折患者忐忑地问。
江涛俯下身,手指轻轻按压患者伤处,眼神专注地说:“不用动手术,我们用手法复位,再用夹板固定。”话音未落,他手腕轻旋,稍一用力,“咔嗒”一声轻响,原本错位的骨骼已精准归位,患者紧锁的眉头随即舒展。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江涛的诊室上演。作为江氏正骨第四代传承人,他已在这方诊室坚守了25年。江氏正骨术的核心,藏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中药内服外敷”的三位一体疗法中,更刻在祖辈传下的“欲合先离,离而复合”八字箴言里。
“骨折复位是我们祖传的法宝,手摸心会,才能清楚骨折的错位方向和软组织损伤情况,复位时才不会南辕北辙。”江涛的父亲、江氏正骨术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江林坐在那把陪伴了他几十年的矮凳上,一边为患者诊脉,一边解释。
这把由汽车部件改造的矮凳,底座可灵活转动。“收治的病人多为腿伤患者,行动不便,我坐着能就近看诊,不用让他们来回挪动,少受点罪。”江林的手布满老茧,却精准地为患者调整着杉树皮小夹板。
这块小夹板,藏着江氏正骨术独有的巧思。“这是根据病人身材量身定制的,从祖辈起就沿用这种方法。”江涛拿起一块打磨光滑的杉树皮解释,“杉树皮经济环保,透气性好并且容易塑形,患者在恢复期间还能进行功能锻炼。”
除了手法和夹板,中药内服外敷也是江氏正骨术的“特长”。祖传经方验方外敷内服,能帮助患者快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让骨头长得更牢。
江涛说,中医治骨伤从不是“头痛医头”,而是整体调理。“儿童气血未充,加健脾养血的药材;老人肝肾不足,就侧重补肝肾、强筋骨,因人而异才能见效。”

一台机器人、亚毫米精度,拓宽正骨的“界”
下午2时,江涛与门诊最后一位患者道别后,稍作休息便扎进了手术室。
手术台上,一位膝关节严重病变的患者正等待治疗——左膝骨关节炎伴韧带松弛,仅靠传统手法和中药已难以支撑其正常行走。
“时代在发展,创伤的类型也在增加。祖辈接诊时,车祸伤、高楼坠落伤等病例相当少见。现在情况不同了,时代逼迫我们去创新,不能抱着老方法不放。”江涛握住操控杆,开始了一场在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的膝关节置换手术。

手术室里,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缓缓抬起,指示灯次第亮起:“数智脑”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对患者骨骼完成三维重建,自动匹配了最优假体型号;“数智眼”借助亚毫米级光学定位技术,实时监测手术进程,精准引导操作路径;“数智手”与江涛的手无缝配合,确保植入物通道与术前规划完全一致。
“以前遇到这种严重的关节病,可能要做大切口手术,患者恢复慢、痛苦多。”江涛紧盯屏幕,手腕轻调,机器人臂精准截骨,骨屑均匀散落。“现在有了机器人辅助后创伤小了一半,还能避开神经和血管,安全性大幅提升。”他说。
手术结束,屏幕显示截骨精度达到0.3毫米,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术式减少近一半。更令人振奋的是,术后不到24小时,患者就在护士的搀扶下站了起来,迈出了康复的第一步。
“我本身是学西医出身,早期积累的解剖知识和手术经验,让我对中医正骨有了更深的理解。”江涛摘下手术帽,额角沁着薄汗,目光依旧清亮,“我们既要守住祖传核心技艺,更要对接现代技术,搭建‘手法+中药+微创+康复’的闭环治疗体系。”
这些年,在江涛的带领下,医院不仅引入了机器人、关节镜等先进设备,还开展了脊柱手术,髋、膝、肩、肘、踝关节置换术等复杂项目,甚至对“肘关节恐怖三联征”这类教科书要求必须手术的病症,也能实现近90%的保守治疗成功率。
“这么多患者信任我们,不能辜负他们。”江涛常对团队说,“传承的要坚守,创新的要敢闯,这样才能让正骨的边界无限延伸。”
一盏灯、一群传人,延续仁心的“路”
晚上9时,住院楼的喧嚣渐渐褪去。结束手术不久,江涛又带着团队进行每天雷打不动的查房。
“张阿姨,今天腿能抬多高了?中药敷着有没有不舒服?”他俯身在病床前,轻声询问患者。

来自娄底的张阿姨,一周前因摔伤导致股骨颈骨折,不愿手术的她专程赶来社港。一旁的家属接过话茬:“江医生,真没想到您这样的专家号才16块5毛钱。”
家属手里攥着挂号单,语气里满是感慨:“我们之前在别的医院问,专家号要两百多,您这儿16块挂号费加5毛钱本子费,还这么尽心诊治。”
江涛笑了笑:“来看病的都不容易,能让大家少花钱、看好病,才是最重要的。”
这16块5的挂号费,正是江氏四代人坚守的“简”“效”“廉”“验”“安”中医理念的直接体现——确保方便病人、治疗简单、费用低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查房不是任务,是从祖辈手里接过的老规矩。”江涛说,从爷爷开始,“能门诊不住院、能保守不手术、能钢针固定不用钢板”的3条铁律,就刻在了江家人心里。
父亲江林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早上查房,如今他接过接力棒,在晚上与父亲“交班”。
“一天收治近千位门诊病人,我们不能完全看遍。万一其他医生收进来的患者没有达到手术标准,我们得再把一次关,确保能保守治疗的绝不手术。”查房时,江涛总会格外留意患者的恢复情况,遇到恢复稍慢的,就调整中药处方;看到患者有疑虑,就耐心解释治疗方案,直到对方放下心来。
江氏正骨术的传承,从来不止于技艺。“中医门派多为祖传,但我们正打破‘传亲不传外’的旧规。”江林说,只要是医院德行厚重、肯用心学习的年轻医生,都应该成为江氏正骨的一员。
“老江院长教我们,技术再好,没有医德也不行。”异性传承人陶功林、黎意丰说,跟着江林、江涛父子俩学习、工作,不仅学正骨手法,更学“为患者着想”的初心。“院长总说,看病不是做生意,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好病。”
如今,医院的年轻医生已能独立接诊。他们延续着16块5的挂号费,坚持着手法复位优先的原则,用传承的技艺和不变的仁心,守护着每位患者的健康。
深夜10时,住院楼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带领年轻医生们查完房后,后生们将江涛围住,将接诊过程的疑问一一抛出,江涛耐心解答。
窗外,社港的夜景静谧祥和;室内,正骨的薪火正代代相传。
循着江涛的足迹,我们终于解开了江氏正骨术的发展密码:以“守艺”为根,筑牢百年技艺的根基;以“创新”为翼,拓宽正骨治疗的边界;以“仁心”为本,延续医者为民的初心。
正如江涛所说:“江氏正骨术没有什么魔力,靠的是四辈人的积累,是对患者的真心。”
【往期链接】
岐黄之路·正骨绝技①|独创“三步三法”,“骨内科”新解腰颈椎病
责编:周顺
一审:段涵敏
二审:刘文韬
三审:刘文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