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路·正骨绝技①|独创“三步三法”,“骨内科”新解腰颈椎病

段涵敏,周倜,陈萌,周浩宇,宋太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11 16:30:03

【编者按】

中医骨伤科作为一门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学科,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在湖南这片中医药文化厚土上,这份传承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图景——中医骨伤专科跻身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行列,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医骨科优势专科集群加速成型。为让更多人了解湖湘正骨绝技,湖南日报推出系列融媒体报道《岐黄之路・正骨绝技》,展现一线正骨技艺与医者仁心。敬请垂注。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段涵敏 周倜 周浩宇 陈萌 宋太桓 

通讯员 郭彦涛 段嘉豪

在各大医院,几乎所有骨科都被划分在外科。一些并不需要或无法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往往不知道去哪里看病。

实际上,骨科疾病不仅仅是外科范畴,诸如颈腰椎病、骨质疏松、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等均需要内科处理。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类慢性筋骨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虽不致命,却让人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面对该类患者群体,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在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一支团队,30年只做一件事——把骨病当“内科”治。他们独创的“骨内科”思想,听着“冷门”,却凭借中医智慧,为更多不愿手术、不能手术、不敢手术的患者带来一线新希望,打开了筋骨病治疗的一条新路。

独创“三步三法”,给群众求医多一条“路”

除周三外,每个工作日的上午8时,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359诊室,年过七旬的湖南省名中医、骨伤科主任医师姚共和教授都会准时等候30名预约患者陆续前来。

9月22日上午,31岁的长沙小伙张志超(化名)一见到姚共和,便忙不迭踢踢腿,把在场人逗乐了。

3个月前的张志超可不这样。身为货运工人,当时他腰疼得都难以行走,是十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

小伙子不愿做手术,于是慕名而来。他记得,当时姚共和开了一些中药,他回家煎服,没想到效果渐渐显现。

他不懂背后的原理,只感觉疼痛渐渐减轻,能走能跳了。殊不知,这得益于姚共和行医50载悟透的行医之道、治疗之方。

20世纪90年代,国内脊柱外科开始发展,脊柱手术应用越来越多。然而,脊柱周围遍布神经,颇具风险。更令人头疼的是,现代医学面对漫长的术后康复、功能恢复,往往没有较好的破局方法。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深耕中医骨伤科20多年的姚共和在业界率先提出“骨内科”思想。

“中医讲究整体观,这恰好就是破局之道。”姚共和告诉记者,简单地说,人体的皮毛、肌肉、筋骨与气血、脏腑等密切相关,骨伤疾病不仅仅是局部的问题,更是全身气血失衡的反映。

“这种相互关系也就决定了,如果患者骨头不好,医生只盯着骨头治,而不去调节其内脏,是治不好的。”姚共和告诉记者。

“骨内科”思想的精髓在于两点,其一为“非手术治疗”,其二为“如何激发人体自身的修复作用”。

不施刀,不动刃,姚共和教授的武器是中医“辨证开方”。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类风湿、痛风等,都是他最常“交手”的“敌人”。

“回过头来看,这套疗法可总结为‘三步三法’。每一步走完了,再进行下一步,急不得。”姚共和说。

温法,主打温通散寒;消法,意为消散瘀血;此后便是补法,即补肝肾。这恰好也对应了中医理论的精髓——外通经络、内调脏腑、因人制宜、标本兼治。

以大家最熟知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

姚共和的第一步通常会开出“散寒除湿汤”,里面包含薏仁、当归、川芎、独活、杜仲等;第二步消散瘀血时,用上“桃红四物汤”,内含桃仁、红花、三七等;第三步补肝肾时,选用熟地黄、桑菊、龟版、鳖甲等组成补肾强筋汤。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智慧,也对行医者提出更高要求。每个病人情况不同,需要不同的切方用药,并随时加以调整。

姚共和习惯将临床中取得疗效的组方都记录在小本上,不知不觉已记载100多个组方,且已烂熟于心,并供后辈学习、参考。

“要想用好‘骨内科’思想,关键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医系统理论、经典著作有非常透彻的理解,否则没有效果。”在姚共和心里,行医者既要把书读好,也要善于总结临床中的有效成果。

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后辈的嘱咐。

坚守“经方智慧”,延续骨病治疗的“根”

“娭毑,好多了啊”“你头回来还是女儿扶着进来的”“我再给你调整一下方子”……9月23日,依旧是这间不大的359诊室,该院现任骨伤医学中心主任、姚共和的弟子杨少锋教授操着方言,细心接诊。

“我们的门诊中,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患者,口服中药加上外用的中医方法,临床有效率已经超过80%了。”午休时分,杨少锋终于有时间向记者打开话匣子。

受益于师父姚共和及其他中医大家的学术思想、实践经验的熏陶和沉淀,过去10年,杨少锋将目光聚焦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大家印象中,《伤寒杂病论》是治疗内科疾病的。实际上,原文里很多临床症状的描述,和骨伤科慢性筋骨疾病的一些症状描述是一致的。”杨少锋记得,《伤寒杂病论》里有个经方为桂枝葛根汤。其原文的描述便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项背强几几’,这不正是对应颈椎、背部、腰椎紧绷不舒服等症状吗?”杨少锋回忆,当时自己根据经方加减,不少颈椎病人服用后真的取得了疗效。

此后,他顺着这个灵感往下挖掘,回归原著之余也翻阅海量的文献,把《伤寒杂病论》里诸如桂枝汤、小柴胡汤、附子汤等经方,施以加减运用到临床,甚至是围手术期的急危重症患者,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有个骨科术后患者出现了术后谵妄,且合并了一系列慢性基础性疾病。倘若单纯上镇静剂,恐怕不奏效,甚至有风险。当时,杨少锋经过充分思考,结合《伤寒杂病论》的经方,开出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三剂三副中药便很快解决了问题。如今,这个药方被写进了科室的“经验册”里。

还有一位病人,总说关节痛、颈椎痛。杨少锋从《伤寒杂病论》的角度出发,考虑其为少阴阳虚,并以此开方。7副药,一个星期,疗效明显。

就这样,他在前辈的肩膀上逐渐闯出了新路子,开拓出新天地。近年来,科室先后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湖南省中医专科骨伤科诊疗中心,并设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流派天池伤科流派二级工作站、湖南省神农人才骨伤科学术领军人才工作室,是“湘鄂赣宛三省一市骨伤科联盟”执行主席单位。

2024年,他带领的骨伤科获评湖南省中医优势专科(骨伤科)集群建设牵头单位,承担起带领全省30家成员单位同质化发展的重任。

如何以中医特色鲜明的重点专科实现集群式的协同发展,如何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成了杨少锋和团队眼下思考的新课题。

一手是手术刀,一手是千年经方。杨少锋所处的时代,对“中西协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充分融合古籍精髓与现代康复医学,传承出越来越多新鲜元素,包括临床科研、手法创新、中医经典病房建设等。

“只有真正让优势技术用于优势病种,我们才能共同把专科建设做好、做精。”团队成员之一、该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郭彦涛给出自己的理解。

“坚守传统智慧且适应时代需求,并坚定不移地树立起对中医药文化的强大自信,才能真正实现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结合、医患合作。”在杨少锋心里,这是慢性筋骨骨病治疗得以更好发展的“根”,更是团队不变的使命。

往期链接:

1,预热海报|湖南正骨6大“绝技”,你最Pick哪一招?

责编:周倜

一审:段涵敏

二审:刘文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