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 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11 15:21:53
周佳
在湖南资兴市州门司镇“福祥苑”集中安置点,一间300多平方米的服装厂房内,缝纫机“哒哒”的运转声此起彼伏。41岁的何华健穿梭在各个工位之间,自然垂落的左手衣袖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右手却灵活地帮工人调整布料位置、检查缝线质量。
这个曾因身体残缺陷入困境的创业者,不仅靠单手闯出了人生新天地,更带动30多名老乡实现“家门口就业”,用一台台缝纫机为众人编织出共同致富的希望。

命运坎坷:从困境少年到务工追梦人
何华健的人生轨迹,在12岁那年因一场意外被彻底改变。年少时的一场意外让他遭遇灼伤,失去了左手手掌,身体的残疾不仅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让本不富裕的家庭因治疗费用陷入更深的困境。为了治病,他频繁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学业也受到严重影响,最终连初中都没能完成学业,早早便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
成年后,何华健不愿向命运低头,一心想改善家庭状况。18岁时,他鼓起勇气借钱开了一家小店,满心期待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撑起家庭,可由于缺乏经营经验,小店在维持6年后还是没能逃脱倒闭的命运,不仅没赚到钱,还让家里背上了更多债务。那段时间,面对沉甸甸的欠款,何华健常常彻夜难眠,但他并没有被击垮,反而更加坚定了要改变生活的决心。
24岁时,何华健背着简单的行李,加入了南下务工的队伍。可残疾人找工作的过程远比他想象中艰难,多家工厂看到他的身体状况后,都直接拒绝了他的求职申请。直到联系上在东莞开制衣厂的老乡,他才得到一份保安的工作,日常负责看守工厂大门、打扫厂区卫生。
这份看似普通的工作,却成了何华健人生的转折点。
每天下班后,当其他工人都离开车间,何华健却留下来把车间当成自己的“学习课堂”。他围着缝纫机仔细观察,翻看机器操作手册,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动向老工人请教,从最基础的机器维修学起。没有左手辅助,他就用右手反复练习拆卸、安装零件;练习过程中,手被针扎得鲜血直流,简单包扎后继续坚持;脚被沉重的机器零件砸伤,忍着疼痛依旧按时到岗。
凭借这股不服输的韧劲,仅用一年时间,何华健就从一名普通保安成长为工厂的技术主管,收入大幅提高,家里也成功摆脱了“贫困户”的标签。
返乡创业:从打工者到企业掌舵人
“在外打工再久,心里始终惦记着家乡。”2020年春节,何华健返乡过年时,受邀参加了州门司镇举办的“乡贤座谈会”。会上,镇里工作人员介绍了“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相关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这让何华健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他觉得,自己在外学到了制衣技术和管理经验,要是能在家乡开一家制衣厂,既能照顾父母和孩子,又能帮老乡们找到工作,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
于是,2021年下半年,何华健毅然辞去了东莞的工作,带着多年积攒的技术、人脉和资金回到了家乡。在州门司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他筹集了80多万元资金,创办了资兴市健辉服饰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外贸成衣来料加工。创业初期,工厂名气小、订单少,何华健既当老板又当技术员,经常熬夜赶工,遇到订单紧张时,甚至会在车间里连轴转。但每当看到一批批服装顺利交付,收到客户的认可,他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随着工厂逐渐步入正轨,订单越来越多,年加工成衣量超过15万件,年产值达到100多万元,还吸纳了30多名员工,其中不乏脱贫户和残疾人。可就在一切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给了何华健沉重一击。2024年,受台风“格美”影响,他的工厂被泥水淹没,厚厚的淤泥几乎快到天花板,4条生产线、80多套设备全被冲毁,只剩下一块破旧的招牌,多年的心血瞬间化为乌有,30多名员工的生计也成了难题。
短暂的迷茫过后,何华健很快振作起来,他告诉自己“不能坐以待毙”。他四处奔波寻找新的厂房,最终在政府的协调下,“福祥苑”集中安置点的一楼门面成了工厂的新址。政府不仅免除了他一年的房租,还帮忙接通了水电,郴州市残联更为他争取到10万元的资金。
带着这份支持,何华健重新购置设备、召回员工,开启了“二次创业”。如今,新厂房里的缝纫机再次运转起来,订单量不仅恢复到灾前水平,还新增了湖南广电保安服的长期订单,一年订单额约20万元,“今年工厂的营业额预计能达到200万,比之前还要好!”何华健笑着说。
温情帮扶:让残疾人有活干、有尊严
“我自己经历过残疾人找工作的难处,所以想尽自己所能帮他们一把。”在何华健的工厂里,30多名员工中,有6名残疾人,还有不少留守妇女和脱贫户。他从不说“帮扶”之类的口号,却用实际行动给了这些“特殊员工”最实在的关怀——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岗位,免费提供技能培训,还承诺“工资按时发放,绝不拖欠”。

50多岁的邓小龙因意外导致腿脚残疾,曾经一度以为自己“再也找不到工作,只能靠家人养活”。后来,在别人的介绍下,他来到了健辉服饰。何华健了解到他有一定的制衣经验后,安排他负责缝纫工作,还特意调整了工作台的高度,方便他操作。如今,邓小龙已经成了厂里的熟练工,每月收入近4000元,“何老板从来没把我们当‘特殊人’看待,在这里工作,我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日子也有了奔头。”
陈菊兰因右手残疾无法正常伸展,结婚后一直在家当家庭主妇,看着丈夫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听说何华健的工厂招收残疾员工后,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刚开始,她连缝纫机都不会用,一天只能挣20多块钱,好几次都想放弃。何华健看在眼里,每天下班后都会单独教她操作技巧,还不断鼓励她“细心比速度更重要,慢慢来总会学会的”。如今,陈菊兰已经能熟练地给衣物缝拉链,每天能挣100多元,每月工资3000多元,“现在我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挣钱补贴家用,心里踏实多了。”
对待员工,何华健总是格外贴心。工厂因灾停工期间,他不仅没有辞退任何一名员工,还为每个人准备了4箱生活物资;员工家里遇到困难,他会主动帮忙协调解决;厂里还定期组织技能培训,让大家多学一门手艺,多一条出路。“其实残疾人只要找到合适的岗位,也能靠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何华健说,他的目标不只是把工厂做大做强,更希望能带动更多老乡就业,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如今的何华健,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借钱开店”的困难少年,而是“郴州市残疾人创业先进个人”“致富带头人”。但他依然保持着初心:每天早早来到工厂,和员工一起干活;跑订单时,单手拎着样品箱,往返于广东、湖南之间;闲暇时,还会积极参与村里的公益活动。去年灾害期间,作为党员的他,跟着镇干部徒步8公里,给刘家村送去救援物资,还开着自家货车给周边受灾村庄运送物资,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身体或许有缺憾,但日子照样能过得圆满扎实。” 何华健用一只手“编”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更用一台台缝纫机,为老乡们“缝”出了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在他的厂房里,那不停歇的“哒哒”声,不仅是服装生产的节奏,更是一群人用奋斗书写幸福生活的动人乐章。

责编:黄伊婷
一审:黄伊婷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