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潭客户端 2025-11-11 07:59:22
蓝天碧水映初心
——一份人民满意的“十四五”生态答卷
廖艳霞 康安婕
时序更替,岁月鎏金。
初冬时节,湘潭绿意尚浓。路旁、公园、江畔,处处层林叠翠,风景如画。市民漫步其间,悠然自得,尽享生态福祉。
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是湘潭市“十四五”期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生动诠释。五年来,湘潭市生态环境治理从重点攻坚迈向系统提升,在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全领域发力,实现了全方位、全地域、全社会的绿色转型,美丽湘潭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让我们一同翻阅这份厚重的“十四五”绿色答卷,看湘潭如何答好新时代生态之问,“绿水青山”如何绘就今日生态盛景。

河东万达广场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陈旭东 摄)
转型跃升,绿潮涌动激活新动能
“这烟囱真是一道风景!”近来,每次到湘钢附近巡查,湘潭生态环保协会副理事长毛建伟总会发出这样的赞叹。昔日灰冷的水泥烟囱,如今披上了“蓝天白云”的彩绘新衣,与天际线完美融合,成为城市独特的“绿色地标”。
“面子”靓了,“里子”也更实。随着总投资7.5亿元、占地13万平方米的综合料场封闭改造项目于今年6月完工,湘钢无组织排放超低排改造圆满收官。“项目投运后,厂区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湘钢能源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十四五”期间,湘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投入约60亿元,于今年6月底全面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改造,淘汰落后焦炉与烧结机,实施50多个治理项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同比分别下降36.5%、27.1%,领跑全省钢铁行业绿色改造。
企业做“减法”,产业增“绿值”。湘潭市积极引导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现代产业发展,成功推动裕能、崇德科技等一批新能源企业上市。2025年,1-9月份,新能源和汽车制造产业链实现营收566.9亿元,同比增长86.8%。
绿色低碳,能源也是“主战场”。湘潭市加速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推广新能源发电、光储一体化及充电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湘潭市光伏装机96.41万千瓦。集中式光伏电站装机13万千瓦,分布式光伏装机83.41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占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23.79%。已建成投运充电桩3794个,全部高效接入省级智能服务平台。
通过购车补贴、充电便利等政策,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十四五”期间,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巡游出租车新能源占比大幅提高,有效降低了交通领域的燃油消耗和碳排放。
作为国家首批、全省唯一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湘潭通过体系化布局与市场化运作,实施81个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贷款项目,总投资额达166.02亿元。截至2024年底,全市绿色贷款余额421.65亿元,试点以来增加243.28亿元,增长136%。
铁腕治污,碧水蓝天绘就新底色
呼吸之间,感受城市脉动;蓝天之下,见证治理初心。
“生态环境和财政部门不仅帮我们对接技术团队,还争取了中央资金。”回忆起治理过程,湖南信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满怀感激。
为激励企业减排,生态环境部门主动服务,积极谋划项目,全力争取政策支持。仅2024年燃气锅炉低氮改造项目,就为52家企业申请中央补助1449万元,改造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大幅降至50毫克/立方米以内,为臭氧污染防治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只是湘潭推进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治理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湘潭更是实行分管市领导周调度制度,形成了一套“问题剖析穿透、任务精准落实、成效精细量化、复盘促进提升”的工作闭环机制,强力推进达标攻坚“二十条”、移动源标志性战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道路扬尘污染等举措,通过精准施策,全市空气质量显著提升。相较于“十三五”末,湘潭的天更蓝,蓝天白云已成为日常,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率、PM2.5浓度改善率稳居全省前列,重污染天数趋势性下降。
水韵之上,涵养民生温度;碧波之畔,彰显治理恒心。
唐兴桥的蝶变是湘潭治水成效的窗口。2022年至今,湘潭市持续投入3.3亿元实施唐兴桥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和二期项目,对流域水环境进行系统化整治。“如今这里,水更清、草更绿、鱼更多了!”长期在此巡查的环保志愿者张一彬感慨道。

爱劳渠经综合治理后实现水清岸绿,成为市民悠闲散步的好去处。(陈旭东 摄)
通过系统施策,全市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四五”期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自2019年至2025年10月,湘江(湘潭段)干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质综合指数持续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100%。
作为国家级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先行区建设以来,获得中央资金约2.4亿元支持,在全国率先完成全市域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湘潭县中湾村灌溉渠底泥清淤示范工程,成为全国典型案例,经验多次在国省推广。湘潭市还成功申报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高效完成48处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幅提升至53%,各县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均超80%。
系统修复,和谐共生提升宜居度
“这里山好水好风景美,特别好玩!”今年暑假,来自巴基斯坦的Ebby与闺蜜们畅游水府庙的景象仍历历在目。秋冬时节,八方游客又纷至沓来,沉醉于橘香鸟语之中。
这里四季皆景,鸟语盈盈,瓜果飘香。湘乡市水府旅游区事务中心干部周明明介绍,水府庙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野生动物245种,野生植物80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5种。近年更观测到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以及省内最大野生种群的鸳鸯。
这份生机源于持续的水府庙湿地保护与恢复。湘潭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赢水库生态保卫战,水质从Ⅳ类提升至常年稳定Ⅱ类,部分时段达Ⅰ类。通过实施造林、湿地修复等工程,水府庙湿地保护成效显著,获评国家级湿地公园。
湘潭市始终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湿地保护修复,保有量和管理水平逐年提升。“十四五”期间,除水府庙外,还推进了寻笔港湿地综合治理和文化公园建设,有效保护了各类湿地。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同样成果丰硕:韶山市2021年成功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湘潭县、韶山市、湘乡市均成功创建“湖南省森林城市”,使湘潭市成为全省唯一所辖县(市)全部获此殊荣的市州。
湘潭市还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强化湘江禁渔,积极开展矿山生态治理与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筑牢防线,精准管控守护生态安
今年3月,湘江江面出现油污事件。湘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第一时间部署并赶赴现场,组建指挥部科学处置,有效拦截油污,保障了饮用水安全。这一应急处置经验获生态环境部认可,全国推介。
为提升效能,湘潭市正式出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一键启动”机制,健全联动体系,做到“宁可信其有,宁可信其大”,“打早、打小、打了”,坚决守牢环境安全底线。
在高效应急的同时,狠抓问题整改不放松。截至目前,中央及省级生态环保督察交办任务已完成130项,1929件中央环保督察信访件办结率100%。
医疗废物处置方面,湘潭市破解难题,2022年投入3650万元以BOT模式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结束外委处置历史,实现48小时内专业转运,个体诊所上门直收。一般固废管理持续强化,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焚烧处理率居同类市州前列。湘潭市还督促重点风险企业制定预案并定期演练,全面防范化解环境风险。
改革破局,多元共治织密环境保护网
湘潭市以改革为引领,打出制度创新“组合拳”,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从“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转变,构建起“党政同责、企业主责、社会协责”的系统治理新格局。
在体制机制上,建立“书记市长双牵头”的高位推进机制,推动部门集中办公、协同发力,形成治理合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300名环保志愿者与2000名“民间河长”活跃在一线,成为环境监督的“前哨”。执法层面“利剑”高悬,深化“公安+环保”联动机制,近三年办理公益诉讼329件、环境违法案件300起,多起案件移送司法,形成有力震慑。
企业主体责任不断夯实。排污许可证实现全覆盖,构建“一证式”监管闭环,推动企业规范排污、精准治污。监测、审批、执法协同联动,实现数据共享与联动监管,确保责任落到实处。
环保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优化了队伍结构,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8人获评“湖南最美基层生态环保铁军人物”,4人荣获“湘潭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荣获“湘潭市先进工作者”,1人荣获“莲城最美公务员”,2人荣获“湘潭市技术能手”、3人荣获“湘潭市青年岗位能手”,4人荣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市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获评“地方敢闯”先进单位。执法能力持续提升,创新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配备现代化执法装备,成为全省首个市级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
智慧监管赋能,让环保治理“耳聪目明”。整合多平台数据构建“环保天网”,实现风险实时感知与精准预警。执法大练兵与专项行动相结合,湘潭县“局队站合一”模式在全省推广。执法既保持力度,又体现温度,柔性执法与说服教育成为常态。
公众参与渠道畅通多元。环境信息全面公开,12345热线快速响应,媒体监督畅通无阻,有奖举报激发参与热情,汇聚起守护绿水青山的强大合力。
冬蕴湘潭,绿满潇湘。“十四五”期间,湘潭用实干描绘了生态优美、发展提质的多彩画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湘潭将继续深耕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让美丽湘潭的生态答卷更加璀璨夺目。一幅更高水平、更具魅力的生态画卷,正在伟人故里磅礴展开。
短评:
绿染莲城民心暖答卷写满幸福感
全媒体记者廖艳霞
冬临湘潭,层林尽染处皆是生态画卷,江清岸绿间满是民生温度。这份“十四五”生态答卷,既铺展在青山绿水间,更镌刻在百姓心坎上,是湘潭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与担当,书写的时代答卷。
生态治理从来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久久为功的坚守。从湘钢“壮士断腕”投入60亿元完成超低排改造,让灰冷烟囱变身“绿色地标”,到唐兴桥流域系统化整治实现“水清草绿鱼归”,湘潭的生态蝶变,源于日复一日的执着付出。从湘潭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调度群的每日会商,到市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周调度、月调度、季调度的闭环推进,将“生态优先”的理念转化为精准施策的实招,把“绿色发展”的承诺落实为久久为功的行动。这种从宏观部署到微观执行的持续发力,让“绿水青山”从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民心是最大的政绩,满意度是最好的勋章。湖南省民调中心的数据给出了最有力的印证:近五年湘潭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均超90%,2024年更是达到94.29%的历年来最高值。这组数字背后,是PM2.5浓度持续下降的蓝天,是100%达标的饮用水水源,是水府庙湿地里翩跹的候鸟,是市民漫步公园时的悠然笑容。从“书记市长双牵头”的高位推进,到300名环保志愿者、2000名“民间河长”的协同参与,湘潭用多元共治的合力,破解了生态治理的难题,更赢得了群众的真心认可。
这份答卷,是湘潭人勇毅担当的生动诠释,更是初心坚守的有力见证。当“敢闯敢干”的豪情化作每日调度的务实,当“久久为功”的坚持凝成群众脸上的笑容,生态治理便有了最深厚的底气。
如今的湘潭,绿色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民心已成为生态建设的最大动力。这份写在绿水青山间、印在群众心坎上的答卷,必将激励湘潭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行,让伟人故里的生态画卷更加璀璨夺目。
责编:蒋睿
一审:彭婷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