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交出“十四五”硬核答卷⑧:守根脉 活非遗

曾帧   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2025-11-10 14:31:48

“十四五”以来,常德市锚定文化传承发展目标,在文物保护、非遗活态传承领域多点发力、纵深推进,既守住了历史根脉,更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成为彰显城市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文物保护筑牢根基,重大遗址擦亮文化名片。常德市以规划为引领、以资金为保障、以安全为底线,构建文物保护闭环体系。其间,编制《常德市文物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落实文物安全四级巡查机制,累计争取国家文物专项资金1.15亿元,为文物保护提供坚实支撑。保护成果亮点纷呈:全市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澧县城头山遗址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重要大遗址,鸡叫城遗址凭借重大考古发现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两处遗址共同勾勒出常德远古文明的清晰脉络,成为展示湖南史前文化的重要窗口。

非遗传承体系完善,品牌活动点燃文化热度。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核心任务,常德市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个、省级41个,国家级传承人10名,非遗资源库持续扩容。在此基础上,创新推出“百非新呈耀沅澧”特色品牌,累计举办鼓书擂台赛、长江号子展演等大型非遗展演活动300余场,让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同时,打造实体传承载体:常德河街获评省级非遗街区示范点,桃源刺绣、石门油榨坊跻身省级非遗工坊;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40名汉剧“苗子”成为非遗传承新生力量,为传统艺术延续注入青春活力。

下一步,常德市将致力于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旅游发展、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拓展非遗体验空间,建设更多非遗街区、工坊和展示馆,推动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拥抱数字技术,开展非遗数字化记录与传播,打造“云上非遗”平台,创新沉浸式体验。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持续推进戏曲、丝弦等定向委培项目,支持传承人开展创作与传播,让常德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火”在民间,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与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责编:马曼雅

一审:马曼雅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