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以“地名之力”绘就城乡振兴新图景

  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07 17:03:55

村口的路有了身份证,跟着路牌就能找对采摘园,游客比去年多了三成!”今年金秋,耒阳市黄市镇大河滩村种植户李大姐指着新立的桃园路路牌,难掩丰收的喜悦。这抹藏在地名里的变化,正是耒阳市地名服务中心2024年以来深耕乡村著名行动、激活地名价值的生动注脚。

从城市智慧门牌升级到乡村地名焕新,从文化传承到产业赋能,地名服务中心以规范、赋能、传承为核心,让小小的地名成为连接城乡发展、承载乡愁记忆的重要纽带。

乡村著名行动:让“无名路”变“致富标”

以前村里的路都叫老槐树旁那条路,游客找不到地方,农产品运出去也费劲。这曾是耒阳乡村的普遍困扰。20246月,耒阳市召开乡村著名行动工作部署会,明确以规范命名、精准设标、文化赋能破解乡村地名乱象。地名服务中心率先以黄市镇为试点,组建专家团队与村组本地知情人士联动,用3个月完成全镇92条道路、14座桥梁的规范命名,竹海路”“古月桥等地名既贴合本土特色,又便于导航识别。

试点成功后,该模式迅速在全市推广。截至10月,已完成12个乡镇的乡村道路、桥梁命名,为1457条乡村道路、桥梁命名,设置规范指示牌155块,上传备案地名信息530余条。

智慧服务升级:从“门牌标识”到“民生枢纽”

扫一下二维码,路名来历、周边商铺、社区服务全知道,太方便了!在金阳东路,市民张女士对着新门牌连连称赞。这些小小的门牌堪称房屋身份证,不仅解决了一门多号、地址重复的老问题。2024年旅发大会期间,智慧门牌累计为游客提供导航、咨询服务超1.2万人次,成为展示耒阳形象的微窗口。针对行动不便群体,中心还推出门牌信息上门核、服务事项代理办,全年累计代办业务30余件,让智慧服务更有温度。

文化基因传承:让“老地名”讲好“新故事”

“‘蔡伦路不仅是条路,更是耒阳文脉的见证。”今年重阳节,在老地名里话乡愁活动现场,地名专家的讲解引发群众共鸣。为守护千年古县的文化根脉,地名服务中心2024年启动古地名抢救计划,邀请专家与村组本地知情人士联手,深挖耒水”“蔡伦故里328个老地名的历史渊源,编纂完成《千年古县·红色之城》地名故事集。

在城区新增“历史地名文化牌,用图文还原地名变迁的典故。2025年,中心更响应市民本土文化赋能地名的建议,联合文旅部门推出地名+文旅路线,串联古地名景点与竹海、温泉等资源,年吸引文化游客超8万人次,让地名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地名是城市和乡村的’。”耒阳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乡村著名行动,计划2026年前实现乡村规范地名全覆盖,并推动智慧门牌与政务平台深度融合。

从乡村道上的路牌到城市街头的门牌,这些承载着记忆与希望的“名称”,正为耒阳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李小兵 李晓华

责编:杨鸿雁

一审:杨鸿雁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