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07 15:41:2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鲁融冰 卓萌
深秋的石门,群山叠翠间透着暖意。11月5日,记者深入石门乡村振兴一线走访,踏田埂、进农家、看项目,亲身感受基层干部们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他们把群众当成亲人,用脚步丈量民情;把发展扛在肩上,用实干破解难题;把攻坚作为常态,用担当啃下“硬骨头”。
石门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成效正是石门坚持“严管厚爱”,推进干部作风整顿、干部作风建设巩固提升、工作效能提升“三步走”的结果。从县城机关到偏远山村,作风变革让各个层面的干部都经历了一场深刻洗礼。而在基层,变化尤为直观。
驻村队长:脚步丈量民情 亲切关怀暖民心
上午8点,维新镇阳虎峪村,92岁的覃腊玫老人家中传出欢声笑语。该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易先辉坐在老人床边拉家常。桌上,老人特意熬煮的茶叶蛋冒着腾腾热气。
“易队长比亲人还亲呐,没有他,我这银行卡真不知道啥时候能办好。”覃腊玫眼角泛起泪光。
覃腊玫长期卧床,下地全靠双拐,前不久因急需补办银行卡犯了难——银行要求本人到场办理,老人的儿子只有一辆三轮摩托车,根本不敢贸然载着年事已高的母亲出门。
易先辉得知情况后,当即开着自己的面包车,带着爱人文兰霞一同上门,全程护送老人办理业务。在银行大厅,老人想上厕所而面露难色,文兰霞见状,二话不说抱起老人前去如厕。旁人不知情,只道老人好福气,“儿女都孝顺”。
今年50岁的易先辉,有着16年军旅生涯,如今是石门县委办的一名干部。从7年前踏上驻村之路起,他已先后驻过5个村。“基层减负深入推进以来,会议、材料报送都精简了,我们更专注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易先辉说。今年6月来到阳虎峪村后,他仅用两个多月就走遍了全村240户人家。驻村日记里,密密麻麻地记着村民的诉求和解决进度。
刚当选村支书的邓先明,提起易先辉满是敬佩:“和他共事时间不长,但我学到了基层工作的‘秘诀’——把群众当亲人,用真心换真心。”
邓先明告诉记者,易先辉原来的面包车早已破旧不堪,今年换车时,两口子本打算换一辆舒适性更好的小车,可一想到村里群众时常需要拉农资、运农产品,便毅然改了主意,重新买了一台宽敞实用的新面包车。
易先辉接监测户到村部领取油菜种子
村党支部书记:带活集体经济 产业富村惠民生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维新镇大兴场村的千亩脐橙园里,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这片让1500余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果园”,背后是村干部发展产业、带富一方等能力不断提升的生动实践。
大兴场村党支部书记盛建军正在新建的柑橘鲜果贮藏加工库里,和工人一起调试电路。再过一个月脐橙就要采摘了,这座2300平方米的库房将派上大用场。
作为村里的脐橙种植大户,盛建军计划在自家老宅原址上建设鲜果贮藏加工库,扩大个人产业规模,并投入一大笔资金用于平整场地。考虑到村里缺乏集中贮藏设施导致脐橙错峰销售难、议价能力弱,他和村两委商议后,召开党员大会,最终决定将库房项目归入村经济股份合作社。
“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就是要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疏通堵点,担起我们的责任。为了村集体经济,个人吃点亏不算什么。”盛建军说。
在湖南澧水公司驻大兴场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积极协助下,项目资金等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保障了项目推进。“有了这座转运库,村民能实现错峰销售、提升收益,还能通过租赁增加村集体收入,用工高峰期可吸纳近100人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盛建军期待不已。
乡镇干部:攻坚项目“硬骨头” 妥善安置解民忧
午后的太平镇回龙咀安置点,一排排新建民房整齐排列,庭院整洁有序。这片占地广阔的安置区,是石门县炉慈高速工程最大的拆迁安置点,也是太平镇(村)干部们啃下“硬骨头”的见证。
炉慈高速公路在太平镇境内长达28公里,涉及7个村的土地征收和135户房屋拆迁,腾地工作成为项目推进的重中之重。
“再硬的骨头也得啃。”太平镇高速建设协调工作组负责人陈合教介绍,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镇党委政府举全镇之力,“联村包保”“包户到人”,干部全部下沉一线,从土地测量、补偿核算到群众沟通,全程跟踪负责。
拆迁工作中,最棘手的莫过于32户无地建房的拆迁户。好不容易达成补偿协议,却在新房选址上犯了难。
“镇里最初选定的5个安置点都没能满足群众需求。”陈合教说,干部们没有气馁,反复走访调研,广泛听取意见,最终选定地理位置优越、靠近高速出口的回龙咀作为集中安置点。
为了让拆迁户“拆得出、安得稳”,该镇推出“三统一”服务: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平整场地。针对群众的不同诉求,协调设计方多次修改房屋设计稿,宅基地分配采用公平公正的抽号方式。经过10个月的奋战,集中安置小区顺利落地,如今村民们在这里开餐馆、办商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从田间地头到项目一线,从民生小事到产业发展,石门县的基层干部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忧,用实干赢得民心。这种优良作风,正是石门县作风建设成效的生动写照,也为沅澧大地的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记者手记】
基层,映照作风的镜子
作风建设覆盖各级干部,而其成效,最终要在一线接受检验。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检验作风建设的试验场。在这里,作风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群众脸上的笑容、产业发展的脉动、乡村焕新的面貌。易先辉的脚步、盛建军的付出、太平镇干部的攻坚,这些看似个体的闪光,实则共同折射出石门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整体成效——
基层减负带来的活力释放,让干部们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走进田间地头;实干导向的树立,让“靠作风吃饭、凭实绩说话”成为共识。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石门的生动实践印证:沉到一线、干在实处,才能让好作风真正化作发展动能与百姓口碑。
责编:卓萌
一审:卓萌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