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者网络视角下数字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以AI数字人“楚音”为例

杨翠芳 屈紫夕     2025-11-07 09:30:30

文/杨翠芳 屈紫夕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文化治理与数字传播深度交融的背景下,如何借助新技术实现文化符号的深度转译与传播,成为学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

当前,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仍面临诸多挑战:文化符号往往停留于技术表现的浅层,难以触及意义内核;受众习惯于碎片化信息,缺乏持续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数字人作为人工智能与文化符号的融合体,逐渐从技术展示走向传播实践的前台,成为连接技术文化受众的关键节点。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数字人的技术实现与形态演进,缺乏从文化传播视角系统分析其作为行动者在意义构建与网络互动中的能动性。行动者网络理论打破人类与非人类的二元对立,强调异质行动者通过转译、征召等机制共建网络,为理解数字人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提供了适切的理论框架。

二、行动者网络理论与数字人楚音

行动者网络理论由法国科学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米歇尔·卡龙和约翰·劳共同提出,是科学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TS)领域的经典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要义在于:第一,行动者不仅包括人类,还包括算法、平台、符号等非人实体;第二,卡龙认为网络构建是一个动态过程,转译机制涉及问题化”“介入”“征召”“动员等多个环节;第三,网络形态随行动者们间的互动与协商不断演变。

行动者网络理论适用于解析数字人楚音在文化传播中的实践。该理论通过重构行动者与网络关系的互动逻辑,为社会治理、公共关系等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认知维度。正如学者戴宇晨从媒介社会学对媒介实践的强调出发,认为行动者网络本质是媒介实践的网络”[1],楚音在全国两会中的传播将算法模型、荆楚文化符号、研发团队、政治传播场域等多类行动者纳入了传播实践网络。数字技术将文物符号转化为古今融合的视觉符号,实现人与非人的对称互动,消解主客二元对立,赋予非人类行动者本体论地位。楚音在形象设计上融合虎座鸟架鼓、曾侯乙编钟等元素,实现文物活化,使其从被动的文化客体转变为会讲故事的行动者。而网络是行动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动力关系,行动者网络的建构及其稳定性则取决于转译的机制,湖北广电作为机构行动者,通过赋予楚音文化代言人角色,使用类似语言和话语的翻译机制,为传播目标的协同与网络的稳定建构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线上观察法,系统追踪2025年全国两会及端午节文化周期间楚音在微博、抖音、B站、YouTube等平台的传播行为。观察内容包括其发布的短视频、直播、图文帖等,以及用户互动与平台推送机制,重点关注其通过视觉符号、语音交互与文化叙事等方式构建传播网络的探索与创新。研究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框架,识别关键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分析其通过转译与征召实现意义共建的过程。

数据来源包括楚音原创内容、受众互动数据及平台技术背景信息。分析方法采用情境分析法,重点剖析楚音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当代传播文本,以及各类行动者在网络中的角色与互动逻辑,从而阐释数字人在文化转译网络中的能动机制与传播效果。

四、案例分析:楚音的线上文化传播实践

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其说是对网络关系的描绘,不如说是对网络关系形成过程的分析和解释。”[2]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AI数字人楚音的线上传播是一个多元行动者通过转译、互动与协商共同构建网络的动态过程。本章结合线上观察所获得经验材料,系统分析楚音在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中如何确立共同目标、实现角色分工并巩固传播网络。

(一)问题化:文化传播目标的确立与线上呈现

楚音的传播实践以荆楚文化符号活化为目标,通过问题化机制确立强制通行点,吸引技术、平台、机构与受众等多元行动者。卡龙指出,问题呈现(Problematization)由核心行动者明确多元行动者及其获取利益时面临的不同问题,由此界定出一个利于解决各方问题障碍的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 Passage PointOPP),不同行动者都经过这一强制通行点后才能成功转译。[3]在行动者网络中,荆楚文化符号活化这一目标成为强制通行点,吸引并协调技术、平台、机构与受众等多元行动者。例如,在知音国漫乐队中,楚音以乐手身份出场,以动漫人物IP的形象设计配色、漆画图纹、鸟形来还原虎座鸟架鼓的文物特征;在钟鸣楚天元宵夜主题灯会中,通过赋诗互动传递楚文化元素;“AI楚音上两会则将传统符号嵌入时政语境,实现文物叙事的现代融合。平台通过设置话题标签“AI数智人楚音接入deepseek上两会聚合议程,引导公众参与,建立数字人平台用户对共同目标的认知基础。楚音从内容生产者转向网络架构师,推动传播目标的共识形成。[4]

(二)转译与征召:多元行动者的线上角色分工

在行动者网络中,各类行动者通过转译被赋予角色并征召为盟友。技术行动者如DeepSeek模型通过将漆器纹饰、编钟音律转化为动态符号的介入Interessement)行为,让其他利益相关的行动者对核心行动者界定的问题感兴趣并接受,实现文化元素从静态到交互的转译,使文化符号从博物馆展品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数字表达[5];平台算法通过用户画像与内容推荐的动员,将楚音推送给目标受众,完成潜在用户的征召,促进行动者网络的稳定。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6]楚音的实践由人所创造、被人所需要、被人所推动,非人行动者需要通过人的劳动才能改变事物状态并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行动者成为行动网络构建的必要组成部分。研发团队作为需求转译者,将政治场景的需求转译为楚音的特约记者角色,设定文化逻辑与叙事框架,如保护中心主任询问全国两会你最关心的话题,楚音会回复文物保护。受众通过互动参与文化解码,形成输出反馈链条,体现其作为行动者被成功征召并融入网络协作。

(三)网络巩固:线上互动与文化传播网络的稳定

网络的稳定性依赖于持续的内容输出、积极的受众反馈与平台支持。楚音通过嵌入湖北省博物馆、元宵灯会、全国两会等主流场景,维持受众关注与互动黏性。楚音的具身化特征成为网络巩固的关键。胡塞尔曾认为身体与机器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心,人能通过意识感知周围的事物并作出反应,楚音的技术身体AI支持下实现强具身,能够感知外部情境。所谓强具身是指人与虚拟主体之间更逼真、更实在的身体关系。楚音1.5米的身高、漆器纹饰形象,以及在人民大会堂等物理空间实时对话的活跃状态,强化了其与现实的联结。技术为文化符号提供表达载体,文化为技术注入情感意义,制度场域提供合法性支撑。受众的转发、评论等互动行为进一步验证网络的稳定性,当楚音的具身化实践引发跨文化共鸣时,多元行动者协同效能充分释放,网络结构在持续互动中趋于稳固。

五、数字人文化传播的局限与启示

数字人楚音通过直播、跨时空对话等方式,激活文化符号的深层意义,构建起技术、文化、制度与人类共同参与的异质行动者网络,让传统文化与当代共鸣共振,使文物从博物馆展品演变为会讲故事的文化使者。然而,其传播仍面临挑战:一是拉图尔提出的黑箱让我们担忧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行为稳定转译输出文化产品,每一位行动者的位置会随着网络中不同行动者的权力、策略以及他们对网络理解所形成的平衡而持续变动。二是技术转译准确性有待提升,AI模型对如编钟音律等文化元素的模拟仍存在偏差,影响文化表达的真实性与深度。三是平台算法偏好娱乐化内容,导致文化传播出现表面化倾向,多数数字人相关的短视频、图文创作均停留在数字人的技术层面,对其文化功能并未深入介绍,导致传播表面化。

为提升数字人的文化传播效果,应从三方面系统推进:一是内容策略上,采用分层转译模式,基础层侧重视觉符号的审美吸引,快速捕获受众注意力;进阶层注重叙事内容,如文物背后的历史语境及其在文化谱系中的位置,实现从符号感知意义理解的跨越。二是互动机制上,强化受众参与,推动其从接收者转向文化内容的共同生产者和传播节点,进一步增强传播网络的广度与韧性。三是技术伦理上,建立文化审核机制,确保符号转译的准确性,避免由于技术偏差或文化简化导致的误读与贬损。

站在智能传播的新起点,楚音的实践启示我们,技术的温度在于对文化根脉的坚守,智能的深度在于对身体知觉的唤醒。数字人的文化传播不应止步于单向展示或技术应用,而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文化、技术、平台与公众共同参与、相互赋能的行动者网络,在开放、协作、审慎的传播生态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杨翠芳系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屈紫夕系该院研究生)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