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虹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06 10:11:12
徐虹雨(左)徐莞清(右)
作者简介:
徐虹雨,常德市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毛泽东文学院学员。她已出版书籍6本,3本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2本获得全市原创文艺奖。报告文学书籍《军歌嘹亮》入选2019年度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创作项目、湖南省作协深入生活创作项目。
《名城之恋》2012年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获得常德市原创文艺奖。
音频朗读者简介:
徐莞清,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干部,文化和旅游部朗诵考级、少儿播音主持考级高级教师、湖南文理学院语言艺术中心艺术指导,曾获央广第五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总决赛配音组优秀奖,喜马拉雅A+优质主播,喜播教育官方点评官,有声书代表作《东京八平米》《痛快的日子》等。
桃源雕花床:梦里繁华知多少
曾在故宫博物院见过明清床榻展,雕龙纹架子床、黑漆嵌螺钿花鸟罗汉床、紫檀荷花纹床等精品,它们集镂雕、高浮雕、圆雕等多种工艺手法于一体,有的通体装饰云纹和龙纹,极尽奢华。那时心想,毕竟是皇家所藏,休憩于如此用艺术积淀的床榻间,只能是人中之龙凤,民间哪有如此之福分。却不曾知晓,桃源雕花床竟也如此奢华、艳丽、大气磅礴,具有着贵族的雍容典雅。从床的形态、雕刻、工艺等细节入手,在一榻之间运圆、浮、透、镂等上百种雕艺,在寸尺间容纳千载历史典故、万年神话传奇。在如此精心雕琢的古床内,香被软衾间曾经沉溺过多少耳鬓厮磨的缠绵已不得而知,流苏帐幔内演绎过多少被翻红浪的激情也只能供后人猜想,但毋庸置疑的是,如今依然直逼眼底的华光,定曾如花飘飞于眠者的梦中。多年后,伫立床前,仍能拾到满席的繁华。
修建故宫时,京城广纳全国的能工巧匠,享誉朝野的“桃源工”工匠们被一批批召进宫内。故宫的殿堂楼阁、雕梁画栋间便留下了不少“桃源工”的痕迹。故宫博物院内所藏的明清床榻中,也有几笔几画出自桃源工匠之手。
桃源雕花床留给人们无声的绝美,人们给予它的除了惊叹还是惊叹。这种情愫并不再是简单的自我欣赏、顾影自怜,更不是敝帚自珍,它的确美得惊艳。
无论是在桃源雕花床的展览现场,还是在私人收藏者开设的大河茶馆,都能发现精美绝伦的桃源雕花床济济一堂。也许在哪个深巷里,某个楼道中,那些被主人们堆在不起眼角落里的老物什里,也能找到桃源雕花床的踏板或者摸门,因为它们曾是当地大户人家中不可少的陈设。哪怕所存仅是一块围栏,一截垂花门,一只顶架,都点缀着惊喜。或是葫芦、寿桃、佛手等吉果活色生香,或是神龙、仙鹿、麒麟等瑞兽栩栩如生,或是状元游街、八仙同聚、百鸟朝凤等景象跃然而出。每个细节都能让人找到惊叹的理由。那些保存完好的雕花床,则更让人震撼。尽管岁月褪去了它们最初的雍容,朱砂、红漆剥落了最初的艳丽,但是遮挡不住的光华,依然激荡心灵。和当代床的简洁洗练相比,雕花床的奢华,让人感叹,那哪里是床,分明就是精致的艺术品。
五层牙子图案造型床雕刻巧夺天工,造型无一重复,各具神韵。一层是乾隆下江南图,盛装的队伍浩浩荡荡,文官儒雅、武官威仪。一层是四季胜景图,春花夏荷秋菊冬梅相映之下,游人怡然自得,尽享盛世清闲。一层是歌舞图,弦乐飞扬,舞裙旋转,长袖飘飘。一层是春耕图,田垄间,农人躬身而作。一层是童趣图,金童玉女嬉笑逗乐,铜铃般的笑声如在耳畔。此外,瑞兽花果点缀其间,隔门左有摇钱树右是大花瓶,富贵平安之意流泻而出。滴水层繁花似锦,摸门凤凰展翅,集板花鸟成趣。
“螺丝转井”拔步千工床一床一世界,足足有近20个平方米,犹如一间独立的房子。床有四进,层层深入,犹如螺丝围绕井口转。第一进是换鞋处,第二进是更衣室,第三进是马桶箱存放间,最后一进才是主人休息间。床的雕刻也十分讲究,106个人物藏于其间。古时以108为吉祥数字,生活于床榻各处的人物加上床内软被中的一对夫妻,刚巧凑足108,吉祥如意、圆圆满满之意寓在其中。“螺丝转井”拔步千工床工艺繁琐,费时费力,往往需要一大帮工匠耗费数月才能完工,故称“千工床”。
相传,如此“螺丝转井”拔步千工床在桃源曾有两张,可惜一张已毁,仅存的一张曾犹如家道中落的富贵人家,流散各地。民间收藏爱好者、拥有百张桃源雕花床的李安华从数十户人家的角落里慧眼识宝,才让它们得以团聚。几名老工匠整整花了两个多月才读懂其中玄机,将它们拼接起来。
潇湘八景拔步床更是桃源木雕中最具特色的精品之一。镏金的大床金光闪闪,一派富丽景象。床罩檐雕刻远浦归帆、江天暮雪、平沙落雁、渔村夕照等潇湘八景,山水舟桥之上,烟雨朦胧锁沅江。人来人往,渔人樵夫、隐士书生幽聚于此,迎面两只凤凰展翅欲飞,向日葵盛开在朝阳里,一派江南祥和之气。床顶上则显空灵之韵,鹤各具形态,有的晴空一鹤排云上,有的飞冲直上凌虚空,有的双舞庭中花落处,有的顾影秋池舞白云。它们与随处舞动的松叶,合成了“松鹤延年”的代名词。扶手上摆放着的是嘴尖透红的寿桃,床脚边的主板上则显得荡气回肠,骏马奔腾,旌旗飞扬,勇士沙场点兵。静与动融为一体,优雅与壮丽汇于一身,看似冲突的画面和谐相依。一张张床看过去,双凤朝阳、状元游街、八仙同聚等场景生动鲜活;《西厢记》《牡丹亭》《薛仁贵迎妻》等戏剧人物活灵活现;龙、凤、鹤等瑞兽祥鸟栩栩如生。一床一世界,百床天地宽。
为何桃源雕花床如此细腻精美,拥有着皇家的雍容华贵?它的缕缕皇气可从明代说起。弘治四年(1491年),明宪宗第十三子封王于常德。为修建王府,调集京城大批能工巧匠来常,也带来了豪华精湛的宫廷技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本地质朴大气的民间工艺相融合,形成了精美细致与粗犷质朴相结合、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手工艺,后人称之为“桃源工”。“桃源工”灵活运用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等刀法技艺,大气中不失细腻,造型夸张而不空洞,线条简练而不简单。其山水,稍加点缀便意境深远;其人物,纵横几刀便神情兼备;其花鸟,略施刻画便生动饱满。到清康乾年间,“桃源工”雕技名噪一时,蜚声朝野,桃源工匠屡被召进宫内为皇宫所用。至清中晚期,慈禧太后崇尚奢华,上行下效,“桃源工”雕艺更是达到巅峰。清灭亡后,工匠纷纷返回家乡,技艺代代相传。精湛的“桃源工”雕刻作品更兼备了皇宫贵族的大气与本地俚俗生活的多彩。
感谢数百年前,那些曾经屡被召进宫内为皇宫所用的常德桃源工匠们,将如此华贵的工艺逐渐张扬在湘西北一隅,让富丽豪华装点于民间物什。
如今,简约的生活已经取代了旧时的奢华,供人休憩的床榻犹如一个绝色的古代美女脱去了飘然水袖,换去了荷叶罗裙,褪去了艳丽铅华,剪去了云鬓雾鬟,余下的便是简洁与明丽。少了挥洒的舞台,不少世代传承“桃源工”的匠人纷纷改行,一部分老人还固守着老手艺。桃源雕花床,在岁月的沉梦里,在他们的记忆深处,如花的繁华依然落满席。
责编:马曼雅
一审:马曼雅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