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湖湘潮·委员讲亲历丨陈文敏:古寺承薪火,心学润湖湘

湖南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     2025-11-05 09:29:10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为助推湖南文化软实力提升,充分挖掘、全面展现湖湘文化特质,湖南省政协从“存史 资政 团结 育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组织开展“风起湖湘潮—委员讲亲历”短视频活动。邀请委员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湖湘文旅潮点地的古今变迁,讲好湖南改革创新故事、政协履职故事,全面展现湖湘精神内核,答好“两个融合”命题,助力湖南“文旅+”大融合。



我的履职工作,从守护这座“佛儒共生”的文物古迹和宣推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开始。龙兴讲寺,位于千里沅江与八百里酉水的汇流之处,它藏着湖湘文明的千年密码,也装着沅陵这片土地最深情的羁绊。

大家好,我是沅陵县政协委员陈文敏,一名来自沅陵辰发文旅的职业经理人。今天将以一个文旅人的视角,带大家走进龙兴讲寺,读懂古建里的中国历史,感受国学中的湖湘力量。

龙兴讲寺,总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融唐、宋、元、明、清建筑风格于一体,是湖南省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宏大、保护最完整的寺庙之一。

保护不是把讲寺封起来,而是让它成为文化课堂。现在每周在龙兴讲寺里都有国学课,它既是景区,更是让孩子触摸湖湘文化根脉的研学地。

公元1511年,王阳明先生离开贬谪地贵州龙场,赴任庐陵郡,途经辰州府所在地沅陵,被当地朴实、有才华的学子以及山水胜景吸引,留寓月余,在龙兴讲寺与从游的武陵人冀元亨、蒋信,当地进士唐愈贤等,往来讲论,讲授龙场悟道后的“致良知”之学,追随的士子一时众多。为纪念他在沅陵讲学,明嘉靖二十三年虎溪山顶建起了虎溪书院,又称阳明书院。

他的思想和龙兴讲寺儒、释、道交融的氛围碰撞出火花,让“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种子,深深地扎根进了湖湘大地的土壤之中。

曾经有很多游人询问:龙兴讲寺和虎溪书院有着怎样的文化力量呢?

当明代礼部尚书董其昌题写的“眼前佛国”匾额豁然立在我的眼前;当林则徐题联盛赞沅陵“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的美景;当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师生们途经沅陵,也曾参观龙兴讲寺了解历史,我有了最精准的答案——龙兴讲寺的兴建,使沅陵学风渐开,民风益淳,对唐后1000多年的湘西地区,特别是沅水流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当我提交的《关于对沅陵县虎溪书院、龙兴寺增补点至黔王宫进行保护性修缮》的提案落地后,龙兴讲寺的品牌形象得到了更好的提升。从推动龙兴讲寺申报4A级旅游景区,到打造阳明心学“行走课堂”,每一步都是让千年文脉和心学智慧具象化,展示湖湘文化的兼容并蓄。

我们所做的工作,不是为了冰冷的旅游数据,而是想让更多人知道:龙兴讲寺不只是一座古建筑,它是唐太宗敕建时的家国情怀,是王阳明讲学时的思想火花,是董其昌题字时的文化共鸣,更是湖湘精神的鲜活载体。当我的目光触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个个金字招牌时,清风刚好吹过檐角的风铃,叮当作响,像极了先贤们在为今天的我们鼓劲加油。

风起湖湘,文脉绵长。龙兴讲寺的木构会继续守护历史,虎溪书院的国学将不断传递力量。欢迎更多的朋友来到这里,与古建对话,与国学同行,让这份底蕴在我们的时代,继续焕发光彩。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