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个馆③|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藏册传情,点亮山乡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05 06:41:21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煌 通讯员 王晨羽

蝉鸣蛙鼓,荷叶满塘。在湖南益阳的青山绿水间,清溪村正书写着一段“文学改变乡村”的佳话。从山脚下远看,一座庭院式的建筑群犹如一本本摊开的古典折装书层层堆叠,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以下简称“珍藏馆”)。

作为集中展现中国当代文学伟大成就与新时代文学辉煌成果的文学殿堂,珍藏馆以讲好“山乡巨变”故事为主线,围绕“山乡巨变第一村”品牌,凸显周立波这一文化名片,全力打造作品展示、名家互动等平台,已然成为“文学村庄”清溪村的地标性建筑群落,吸引着无数文学之士慕名而来。

6月5日,位于益阳市赫山区清溪村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本文照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数万本签名藏书的“文化磁场”

作为清溪村提质改造三期工程之一,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项目选址于周立波故居南侧、清溪剧院附近的清溪文苑用地,是以珍藏馆为主体,兼具名家互动、文化交流、文学培训体验、文产交易、文旅融合、数字化馆藏六大功能的大型综合馆群。该项目于2023年5月落成揭牌。

落成之际,“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为珍藏馆亲笔题写馆名,并留下赠言:“做人民的学生,在生活中深造。”珍藏馆馆长曹孟良介绍:“王蒙先生给珍藏馆捐了一套书,是他所有作品文集,总共50本,书上他签了两个名,一个横签代表学海无涯,一个竖签代表顶天立地,寓意非常好。”

在业态布局上,珍藏馆内容丰富多元。一层设有服务于全国各地版权开发和保护的文化产权基地、展示作家签名图书的藏书楼、中国当代作家文学成就展、60余平方米的扉页咖啡。其中1200余平方米的中国当代作家文学成就展,通过陈列重要作家作品封面、手稿、签名赠言手迹等珍贵资料,生动呈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展示各个历史时期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生动讲述文学与时代、作家与生活的历史故事,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放歌,为乡村振兴赋能。

二层设有200余平方米的乐之书店,创新融合“书+文创+水吧+沙龙+体验”等多种业态,为读者打造惬意舒适的阅读空间。690余平方米的清溪展厅,可举办各类高规格文学活动及商业产品展示活动,为文化与商业的碰撞提供舞台。200余平方米的清溪文创店,汇聚清溪特色文创商品,尽显艺术魅力与地域特色。

根据设计,珍藏馆可容纳珍藏展存图书50万册。自2023年2月起,珍藏馆面向全国征集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得到社会各界热烈响应。截至目前,馆内已征集到8万余册藏书。

在曹孟良看来,珍藏馆的每一册书都是镇馆之宝。“因为每本签名版的藏书都是作家用心特意向我们珍藏馆捐赠的,而且很多作家都会在藏书上给珍藏馆或清溪村写特别的寄语,每个作家写的都不一样,所以整体的藏书就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6月5日,益阳市赫山区清溪村,游客在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参观。

乡村振兴中的“文学能量”

今年3月,珍藏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来自北京的70多岁的老作家谢吉恒。他与夫人特意乘坐绿皮火车硬座往返,只为来到珍藏馆,并将自己2020年出版的三本文集赠予珍藏馆。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学奔赴”,老人称“像回到了家一样”。

这,也正与清溪村对珍藏馆的定位不谋而合,“希望能把珍藏馆打造成为全国文学爱好者的文学殿堂,一个朝圣之地。”曹孟良表示。

根据人流监控系统监测,珍藏馆每天人流量大概1000人次,周六、日的人流量能达到四五千。外省游客占比超30%。“打卡珍藏馆,漫游清溪村”正成为新的旅游路线。

作为清溪村的文化地标之一,珍藏馆的意义,远不止于藏书。在清溪村村民眼中,它是“家门口的文化课堂”,更是“日子变好的起点”。村口的清溪小卖部见证着直观变化,开发前,老板陈大姐每天营业额不过百来元,如今周末单日收入可达四五千元。珍藏馆二楼的清溪文创店的货架上,益阳非遗油纸伞、瓷器杯盏琳琅满目,桃江竹碗与青瓷茶杯印着诗句,文学与旅游在此交融。

曹孟良说:“来看书的游客会买瓶水、带个文创,村里的竹碗、瓷器都成了‘文学周边’。”游客们在这里不仅能品味文学魅力,还能亲身体验益阳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感受源自乡土的本真和朴素。

文学浸润正让村民悄然发生改变。村民许兵、邓春生等人受馆藏启发,开始创作乡土题材小说。珍藏馆内举办的“清溪周末讲堂”,作家与村民围坐一堂,聊写作、聊生活,曾经“面朝黄土”的农民,如今能对着游客讲述“文学里的乡愁”。

除了把珍藏馆打造成全国文学圣地,曹孟良也希望珍藏馆能成为作家有归属感的地方。珍藏馆智慧化图书平台及数字化功能区,让清溪文化的辐射力插上科技的翅膀。读者可通过智慧化图书平台查询捐赠书籍的陈列位置,并能在数字化功能区翻阅高清版电子书。“我们计划3年内建成全数字化体系,让乡村的文学馆连接全国的书桌。”曹孟良对珍藏馆的未来信心满满。


出品人:李爱武 姜协军 于金旺

策划:姜猛 夏似飞 刘建光 祝平良

统筹:颜喜 高成林 杨又华 禹振华 曹辉 张权

监制:刘则 何赞 易禹琳 周月桂 曾益 冒蕞 秦慧英

记者:黄煌

编导:黄煌

摄像:李健

后期:周林熙

出镜:胡雪怡

配音:胡雪怡

指导: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出品:湖南日报社

湖南省文物局

执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保护利用中心)

湖南日报社文体频道

湖南日报社湘视频道

湖南日报社品推中心

责编:周秋红

一审:邓正可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