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为 郑彦 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2025-11-04 09:08:10
在常德武陵区,有一种独特的民间美术工艺——常德麻质画。它起源于当地黄麻纺织厂,曾随着企业改制一度沉寂,直到几位下岗职工重拾记忆、组建公司坚守传承,才让这门手艺得以延续,并在2020年被武陵区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非遗保护项目。
如今,在常德麻质画的新生之旅中,作为这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张双会用10年时间,和她的师傅以及伙伴不断探索常德麻质画市场化的突围之路。
张双会(左)介绍麻质画创新作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
2014年,在外闯荡多年的张双会选择返乡创业,彼时的她心中怀揣着对常德麻质画的热爱与执念。“当时就觉得,这么好的手艺不能就这么埋没了。”回忆起最初的决定,张双会语气中满是坚定。可真正踏入这一领域,她才发现现实远比想象中艰难。“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张双会坦言,刚回来时,他们守着传统的麻质画技艺,满心期待客户主动上门,可等来的却是冷清。
传统麻质画多以传统图案为主,制作周期长,且与当下市场需求脱节。张双会很快意识到,若想让这门非遗手艺活下去,必须打破固有思维,走市场化道路。“所有的非遗都应该认清一个事实:没有市场,就没有未来。”带着这样的想法,张双会和志同道合者开始了对常德麻质画的市场化探索。
麻质画体验
2023年10月1日,武陵区丹洲乡义渡美术馆正式运营,这成为她推动麻质画市场化的重要阵地。走进美术馆,一幅幅融合了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的麻质画映入眼帘,既有展现常德本地风土人情的作品,也有符合现代家装风格的装饰画。“美术馆不只是展示作品的地方,更是连接麻质画与市场的桥梁。”张双会介绍,美术馆的收入主要依靠三大板块:体验项目、礼品定制和软装装饰,这三大板块也构成了她市场化布局的核心。
体验项目是张双会打开市场的“敲门砖”。“麻是人类最早的农作物之一,最早能成荫的就是麻,这本身就很有故事性。”张双会充分挖掘麻质画背后的文化内涵,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让游客亲手参与麻质画的制作过程。“体验的人多了,传播速度就快,市场自然就慢慢打开了。”如今,每逢节假日,义渡美术馆的体验区总是人头攒动,不少游客在亲手制作麻质画的过程中,爱上了这门传统手艺。
客户出题传承人答题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有文化内涵、独一无二的礼品,麻质画正好符合这个需求。”张双会介绍,礼品定制为麻质画开拓了高端市场。他们的礼品定制业务不仅覆盖国内,还走出了国门,不少海外客户都对这门来自中国的传统工艺赞不绝口。“虽然礼品定制的量不是很大,但胜在稳定,而且能提升麻质画的品牌知名度。”一次,一位客户定制了一幅以“牛”为主题的麻质画,张双会起初以为客户是属牛的,细问之下才知道,客户是炒股的,寓意“牛气冲天”。这件事让张双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精准把握客户需求,才能让麻质画在礼品市场站稳脚跟。
麻质画定制软装产品
软装装饰是张双会市场化布局中的“潜力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居装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个性化、有文化气息的软装产品备受青睐。张双会抓住这一机遇,将麻质画与现代家装风格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软装装饰产品。“很多客户在装修房子时,会主动联系我们,让我们根据他们家的装修风格和空间大小,定制麻质画装饰画。”张双会笑着说,有一次,一位客户将定制的麻质画挂在经营的高端餐厅后,拍照发给她,照片里的麻质画与整个环境完美融合,艺术感爆棚,记者连声感叹:“不仔细看,根本想不到这是麻质画!”
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张双会始终将创新放在首位。“如果老师只有临摹能力,守着旧手艺不变,根本适应不了当下的市场需求。”说起这点,张双会不断赞赏团队里的成员,是他们的麻质画技艺以及原创能力和创新思维支撑和成就了她的想法。她说:“市场需求一直在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创新,让麻质画从作品变成产品,再对接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客户体验作品
去年,一位客户向张双会提出了一个紧急需求:三天之内原创一幅麻质画。起初,张双会有些犹豫,毕竟三天时间创作一幅原创作品,难度极大。可客户的语气十分急切:“会姐,这个事情我一定要做,你帮帮忙!”看着客户期盼的眼神,张双会最终还是答应了。接下来的三天,她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白天研究客户需求、构思创意,晚上加班加点制作。最终,他们成功完成了作品,客户看到成品后,忍不住赞叹:“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
这样的紧急订单,对张双会和团队提出了考验,也提升了他们应对市场需求的能力。“现在的市场节奏很快,客户往往要求短时间内出成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快速创新和制作的能力。”为了提升团队的创新水平,张双会还经常组织团队成员外出学习,与其他领域的艺术家交流合作,汲取灵感。
左手要效益右手要为城市赋能
作为常德麻质画保护单位的核心成员,张双会认为不仅要推动麻质画市场化,还要带动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她介绍说,这些年来,常德市九层麻质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在为麻质画项目投入真金白银,大家都想让这门手艺发扬光大。今年,张双会更是对麻质画的发展路线和创作思维进行了调整,计划将麻质画推向福建、海南、广东三个省份,尝试将其打造成前卫艺术作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麻质画链接商业活动
“难肯定是难的,但每当看到麻质画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好,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谈及未来,张双会眼中充满了希望。从返乡创业的坚定,到市场化探索的艰辛;从义渡美术馆的落地,到三大业务板块的成型;从应对紧急订单的从容,到开拓省外市场的雄心。麻质画非遗传承这条路,从被供养到自造血,她走了10年。接下来,她会继续和团队在市场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不仅要让常德麻质画养活自己,还期待与同行们一起为常德这座城市的文旅价值赋能,让这门非遗手艺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同时走向更远。
张双会给记者展示客户定制产品
记者手记
武大为
在采访以及成稿后期的反复沟通中,张双会一直对我们说,常德麻质画的今天凝结了很多人的心血和付出,有常德几代文化人的托举。一个人能力非常有限,一群人才可能把这件事做好。作为这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她也只是在某个层面上做了力所能及的努力和推动。目前常德麻质画团队还有十几位敢于创新的个人,他们一边努力传承一边出创意出方案。
当非遗放下身段拥抱市场,传统的种子便在现代土壤中找到了新的生长方式。我想,不仅是麻质画,一定还有很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相关工作者在默默前行,相信会有更多的非遗项目不再只是“遗产”,而是能够创造价值的经济实体,在市场里更好地进行传承和发展。
责编:马曼雅
一审:马曼雅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