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微传播的安全策略建设

钟立华     2025-11-03 17:44:30

文/钟立华

数智时代,微传播是指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新方法、新手段结合的微媒体传播,目前以微信、微博、QQ、抖音、快手、B站等为主要渠道。微传播时代的兴勃,已然成为加速社会演进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高校要适应微传播引领的新趋向,担负起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微传播话语权的责任,不断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微传播走细走实,扎实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微传播体系建设工作。

一、微传播技术保障机制

高校应构建意识形态微传播技术保障机制,从平台架构、技术应用、应急响应等方面构建全链条防护体系。第一,搭建省级高校多模态信息监测共享大平台。由省级高校意识形态平台将大数据采集引擎与AI分析模块整合,对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主流微传播渠道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动态敏感词库,结合语义情感分析算法识别隐含意识形态风险的内容,捕捉历史虚无主义隐喻、价值观扭曲的段子式表达等隐性风险信息。同步开发图像视频智能解析系统,针对表情包中的不良符号、短视频里的错误导向画面进行特征提取与自动标记,形成文本、图像、视频多维度的内容风险识别矩阵。在内容过滤层面,各高校可建立规则初审、模型分级、人工复核三级处理机制。初级过滤通过预设的政策红线规则拦截明显违规内容,中级过滤运用机器学习模型对内容进行风险分级,高级过滤由专业审核团队对预警级内容进行人工复核,以避免技术误判导致信息误伤。第二,为应对新兴传播形态,高校要定期采集最新网络舆情数据训练算法模型,重点提升对AI生成内容、互动游戏化传播、直播连麦等场景的监测能力,例如针对虚拟主播直播内容开发特定识别模块,让技术系统随传播形式迭代而动态升级。在应急响应方面,高校要建立内容熔断与数据回溯机制,当特定不良信息短时间内传播量突增时,自动触发区域或时段限流功能,防止风险扩散。同时开发传播路径追踪工具,支持事后对信息源头、扩散节点、影响范围进行全链路复盘,为后续风险研判提供数据支撑。第三,在硬件保障上,高校要加大对高性能服务器集群、分布式存储系统的投入,通过负载均衡技术提升平台在流量峰值时的稳定性,避免因技术故障导致监管真空,使技术防护体系始终处于“在线响应”状态。

二、微传播内容优化策略

高校应实施内容优化策略,构建集需求调研、精准生产、互动传播、动态迭代于一体的全流程内容生态。第一,高校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成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工和辅导员队伍、学生骨干组成的跨学科内容策划团队,通过问卷调研、焦点小组、网络行为数据分析等方式精准把握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针对理工科学生偏好可视化表达、文科生关注社会议题等特点设计差异化内容。第二,在内容形态创新上,高校应适配微传播平台特性开发多元产品,如在短视频平台推出“党史青年说”系列情景剧,“把握重要契机,加强红色文化的议题设置力”[8]。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开设“理论e站”漫画长图专栏,利用H5技术打造“红色地标云打卡”互动程序并融入游戏化元素。内容生产应遵循理论通俗化、案例本土化、叙事情感化原则,先由理论专家将意识形态核心内容转化为生活化知识点,再从校园新闻、校友事迹、社会热点中筛选正向案例,最后由传播团队采用“故事引入—冲突展开—价值升华”的叙事结构重构内容以避免生硬说教。高校通过建立内容引导机制,定期举办短视频创作大赛、网络征文活动等环节提高大学生参与内容生产与创新过程,增强互动性。第三,高校还应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依据重要时间节点、社会重大事件及时推出专题内容,如制作新时代国家发展重大成就系列海报,并通过热点借势与价值链接提升内容吸引力。内容审核环节则可实行“三审三校”制,由相关专家把控政治方向、宣传干部审核传播导向、学生代表评估接受度,确保内容既符合政策要求又适应学生认知习惯。

三、微传播队伍培育体系

高校应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推行师生分类培养、理论实践结合、校内校外联动的立体化培育模式。第一,针对教师群体,高校要着重强化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传播能力建设,开设“微传播与思政教育”专题研修班,设置短视频脚本创作、直播互动技巧、网络舆情引导等实操课程,邀请地方主流新媒体从业者分享新媒体运营经验;组织教师参与校园新媒体平台实战,担任官方抖音号指导教师、网络评论员或B站UP主,探索将线上育人成效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并作为职称评审加分项[9]。针对学生群体,高校可分阶段构建素养提升体系:新生阶段开设“网络信息素养”必修课,系统讲解虚假信息识别方法、网络伦理规范及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规律;二年级组织“微传播工作坊”,开展内容策划、视频剪辑、账号运营等技能培训,通过模拟运营校园虚拟账号进行实战演练;高年级设立“网络文明志愿者”岗位,选拔学生参与校园新媒体平台内容审核、舆情监测及正能量传播,提供专项实践学分认定。高校还应注重从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中选拔具有较强网络影响力的个体作为“意见领袖”,开展包含传播心理学、危机公关技巧、主流价值观转化能力等定制化培训,支持其运营个人自媒体账号,通过朋友圈、班级群等小圈层传播正向内容,以形成“辐射式”引导效应。第二,建立“师生结对帮扶”机制,每位辅导员或班主任定点指导学生新媒体团队,在选题策划时提供理论把关,在舆情应对时给予策略支持,在内容创作中融入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推动专业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双融合。高校还可引入网络舆情应对虚拟平台,通过“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反驳”和“校园不良信息处置”等模拟场景,提升教师的应对能力。第三,定期举办校级微传播技能大赛,设置内容创作、舆情应对、平台运营等竞赛单元,邀请校外媒体机构担任评委并对优秀作品进行全网推送,构建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的良性循环。高校还可建立校外导师库,聘请知名博主、地方有影响力的新媒体编辑、网络安全专家等担任兼职讲师,每学期开展多次专题讲座,助力师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提升媒介素养与责任意识。

四、微传播完善监管机制

高校要完善监管机制,构建“制度框架—责任分工—流程管控—协同治理”的闭环管理体系。第一,高校应首先明确制度规范,制定专项管理条例,确立党委宣传部统筹意识形态导向、学工部门负责学生账号日常管理、信息化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各学院党委落实主体责任的三级管理架构,使各部门在意识形态微传播监管中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同时,建立账号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对校园官方、教师个人、学生社团等不同类型的账号分类备案,新账号注册需提交运营主体、内容定位、负责人信息等审核材料并通过意识形态审查,账号注销需完成数据归档与风险评估,杜绝账号失控形成监管漏洞。高校在内容发布流程中应实行“双责审核制”,校园官方平台内容经业务部门初审内容专业性、宣传部门复审意识形态导向,教师及学生个人账号发布涉及校园事务、师生形象的内容,需经所属学院或部门预审,落实“谁发布谁负责,谁审核谁担责”的要求。第二,高校还应建立舆情预警响应机制,通过技术监测与人工巡查结合实时评估风险,针对不同等级舆情启动相应处置流程,确保各类舆情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同步拓宽监督渠道,在校园网开设网络文明监督平台,设置不良信息举报、内容纠错、政策咨询等功能模块,对师生反馈事项实行闭环管理,保障师生监督权利。定期开展微传播生态评估,高校可组建由校内外相关部门和人士的评估队伍开展意识形态微传播监管工作。第三,建立制度动态更新机制,根据网络传播技术发展和学生媒介使用习惯变化,定期召开研讨会修订管理办法,调整监管重点与流程,使制度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同时,将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纳入师生必修课,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师生遵守网络行为底线,形成制度约束、道德自律、法律敬畏相结合的三重保障。在校外协同方面,高校应与属地网信、公安等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参加联席会议,共享信息与舆情动态,遇到复杂问题时启动联合处置预案,构建校内校外协同、线上线下联动的意识形态安全防护体系。

结语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文化、宣传、网信等部门和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新时代高校要积极承担起主体责任,“要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帮助他们早立志、立大志,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断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本文系2024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微传播视角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研究”(24JD005)阶段性成果,2025年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理响潇湘”活动成果】

(作者系湖南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基地研究员,湖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