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个馆①|求真问策万民间——走访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韶山历史陈列馆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1-03 06:42:46

开栏语

乡村,中国农耕文明的载体。在湖湘大地无数珍珠般的村落中,有的承载着千百年来的耕作智慧、民俗风情,有的收藏着家族记忆,有的刻录着时代风云。它们是我们的家园,也是记忆的“锚点”,为时代留住文化的根脉。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乡村的文化建设也在不断加强。乡村博物馆,这一座座扎根于田野的“文化方舟”,正茁壮成长。从今天开始,《村里有个馆》将带您走进湖南的20个乡村博物馆,它们没有高大上的建筑,也不一定有精致、专业的陈列,但它们的生命力源于对在地属性的深度挖掘,凝聚着当地百姓的文化认同,从而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提供了一种方案。

位于韶山市银田镇南村村的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韶山历史陈列馆。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辉 蒋睿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一头连着脚下的泥土,一头通向行动的先声。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将“改进调查研究”摆在首位。

作为我们党调查研究的经典文献之一,毛泽东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当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可鉴典范。

金秋十月,记者来到韶山市银田镇南村村,走进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韶山历史陈列馆,参观“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历史陈列”,探寻98年前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的历史足迹。

历史陈列,让求实精神可触可感

在韶山市银田镇南村村,悠悠韶河穿村而过。河畔,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鳞次栉比,沿河绵延数百米。这片寻常百姓家中,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韶山历史陈列馆坐落其间。

步入“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历史陈列”序厅,一幅大型浮雕映入眼帘。浮雕中央,毛泽东与群众围坐交谈,四周环绕着“长庆和”谷米行、张公桥、银田寺等韶山地标,生动再现了他深入基层、躬身调研的场景。

整个陈列以清晰的逻辑脉络分为四个部分。“调查研究的缘起”篇章,展现了毛泽东为回应农民运动争议、探求真相而毅然开展调研的初心;“实地考察农民运动”记录了毛泽东32天徒步走访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倾听民声、体察实情的动人故事;“光辉著作影响深远”聚焦《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创作历程与其为革命指明方向的历史贡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则升华主题,深刻揭示了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在新时代的深远意义。

展陈方式上,除了丰富的图文史料,场馆还巧妙运用铜塑、复原场景及现代声光技术,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直抵人心。

“我们不仅纪念毛泽东同志考察农民运动的实践,更希望传承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精神。”南村村党总支书记刘峥嵘介绍,银田是毛泽东当年在韶山考察农民运动的第一站。陈列馆自2022年开放以来,已接待学习团队千余批次,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追寻初心、汲取力量的重要阵地。

韶山市银田镇南村村,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韶山历史陈列馆内陈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银杏树下,乡音里的革命蓝图

离陈列馆不足十米处,银田寺内一株700多岁的银杏树褪去绿衫,披上金衣。

“1927年1月5日,毛泽东就在银田寺白庙里的这棵银杏树下,召开了一场动员大会,现场有200多人参加。”韶山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王君尧向记者讲述起当年的情景。

1926年,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被污蔑为“痞子运动”。面对“糟得很”的指责,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选择回到家乡寻找答案。

演讲中,毛泽东向群众抛出一个问题:“革命是不是已经成功了?”

有人高喊:“成功了!我们胜利了!”也有人迟疑:“革命还冇成功……”

毛泽东笑着答道:“革命还冇成功嘞!革命好比上楼梯,要一脚一脚、一步一步地往上走。这也像我们乡下起屋,总得先把基脚打稳、打牢。”

“毛委员,革命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呀?”人群中有人追问。

毛泽东语气坚定:“大家莫急。等革命真的胜利了,田土都是我们人民的,再不用向地主交租了。另外,将来电线会像蜘蛛牵丝一样密,公路四通八达,还有那长长的火车,可以拉着大家去长沙吃晚饭……”

乡音里的憧憬,让寒夜充满暖意。这场动员会从暮色四合持续至第二天晨曦初露。在韶山的6天时间里,毛泽东还走访清溪寺、李家祠堂、坳风屋场、乌龟井、毛震公祠等地,倾听乡亲们的困惑与心声。

“毛泽东在离乡前立誓,‘我毛润之为人民谋解放,三十年革命不成功,决不回来见父老乡亲!’”王君尧说,1月11日,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湘乡继续考察,自此一别韶山32年。

韶山市银田镇南村村,游客在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韶山历史陈列馆参观。本文照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调研典范,穿越时空的启示

带着在湖南实地考察获得的第一手材料,毛泽东于2月12日回到武昌,在都府堤41号那间简朴的卧室里,将32个日夜的所见、所闻、所思系统整理,写就了影响深远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在报告中写道:“无数万成群的奴隶——农民,在那里打翻他们的吃人的仇敌。农民的举动,完全是对的,他们的举动好得很……”

“他不是带着结论找证据,而是带着问题找真相。”王君尧说,毛泽东开创了“深入基层——掌握实情——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调研模式,为党的调查研究传统树立了标杆。

1961年3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总结说:“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

历史的回响穿越时空,在新时代依然振聋发聩。一位参观者在陈列馆内深有感触地谈到,毛泽东的调研方法给予当代深刻启示:“我们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真正沉到一线、贴近实际,让脚步沾满泥土,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必须突出问题导向,带着明确的问题去、找准深层的症结回,使调研有的放矢;必须注重成果转化,切实将调研发现服务于科学决策和工作改进,让每一次深入基层的探索,都结出推动发展的实践之果。”

从毛泽东风尘仆仆的步履,到新时代扑面而来的调研之风,这份“求真问策万民间”的执着,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正如一位学员在学习体会中写下的心声:“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感到困惑时,不妨回到这光辉的起点,重新感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蕴含的永恒真理光芒。”


出品人:李爱武 姜协军 于金旺

策划:姜猛 夏似飞 刘建光 祝平良

统筹:颜喜 高成林 杨又华 禹振华 曹辉 张权

监制:刘则 何赞 易禹琳 周月桂 曾益 冒蕞 秦慧英

记者:曹辉 蒋睿

编导:蒋睿

摄像:辜鹏博

后期:张劲夫

配音:蒋睿

指导: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出品:湖南日报社

湖南省文物局

执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保护利用中心)

湖南日报社文体频道

湖南日报社湘视频道

湖南日报社品推中心

责编:戴蓉

一审:邓正可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