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澧文苑|再读《三国演义》感悟

陈博睿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31 21:28:01

■陈博睿

近期,我又把《三国演义》读了一遍。这一次,我越读越觉得曹操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虽然好多人不喜欢他,说他是“奸雄”,但我挺喜欢他。读完书,我忍不住畅想,如果我是曹操,有些选择,真会换一种做法。

如果我是曹操,我绝对不会因为怀疑就杀了吕伯奢一家。世人骂他“奸”,这一幕便是核心佐证——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悬赏追杀他,他一路亡命天涯,早已把“猜忌”刻进了骨子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不是狂妄,而是乱世中“先保命再图事”的生存哲学。可吕伯奢明明是好心招待,他却因磨刀声就脑补杀机,错杀无辜后仍不知悔改,这份狠戾实在太过极端。要是我,定会先沉住气盘问清楚,乱世之中固然要防人,但滥杀好人只会失了人心,断了自己的后路。毕竟,做人的底线不能丢。

如果我是曹操,我肯定不会骄傲自满,更不会倾巢而出打赤壁之战。曹操的“雄”,藏在他扫平北方的气魄里,可统一北方后,他的“奸雄”之性也多了几分自负——觉得自己手握八十万大军,江东不过弹丸之地,即便周瑜、诸葛亮再聪明,也敌不过绝对兵力,这份轻视让他听不进劝,连黄盖的假投降都懒得细查。更关键的是,他不该把全部家底都押上,乱世争霸,“留后手”才是长久之道。要是我,会留二十万兵力镇守北方根基,带着六十万大军出征便足够碾压对手,既保了后方安稳,又有充足兵力应对变数,绝不会因一时得意就孤注一掷,让一把大火烧光半生心血。

如果我是曹操,我一定不会放走刘备。曹操的“奸”,本是洞察人心的通透——青梅煮酒时,他一眼看穿刘备的枭雄之志。可他终究存了几分自负,觉得刘备当时寄人篱下、无兵无地,掀不起大浪,又想借“放虎归山”的姿态招揽天下人心,这份算计最终成了大错。要是我,定会看清刘备的隐忍与野心,要么直接除掉以绝后患,要么将他软禁在身边,绝不会因一时心软或误判就放走最大的对手,唯有牢牢攥住机会,才能稳步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

很多人觉得曹操是“坏人”,其实大多是受《三国演义》“尊刘贬曹”倾向的影响。罗贯中为了突出刘备的正统,将曹操塑造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佞形象,还刻意放大他的多疑与狠辣。但正史中的曹操绝非如此——他是一位好丞相,所谓“挟天子”,本质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迎回颠沛流离的汉献帝,并非为了操控皇权、谋朝篡位,而是借汉室名义平定四方割据势力,结束北方的战乱纷争。他整顿吏治、推行屯田制,让流离失所的百姓重拾生计,让残破的北方逐渐恢复生机,是实打实的治世能臣。

历史本就复杂多面,不能仅凭一部小说就给人物下定论。我真心推荐大家去读读陈寿的《三国志》,跳出“奸雄”的固有标签,去认识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曹操——他有政治家的谋略、军事家的气魄、文学家的才情,更是一位让北方重回安定的好丞相,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作者系常德芷兰实验学校学生)

责编:李杰

一审:李杰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