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丨选调生自制短片《繁星之上》,点亮乡村“漫天星河”

何故   新湘评论   2025-10-28 14:46:32

“马一亮一心想找漫天星河,在与村党支部书记共同解决修幼儿园的问题后,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漫天星河’。”《繁星之上》剧组这样概括他们的电影。

近期,这部由湖南选调生自主创作的电影短片,没有高科技和大制作的加持,却以朴实无华的讲述,用乡村振兴之路上的小故事传递大能量——万千微光必将汇聚成“小闪电”,劈出每个人心中的“漫天星河”。

01
从荧幕到现实

《繁星之上》剧组自称“草台班子”——主创都是初出社会的选调生、演员是村里的干部群众,拍摄也是从繁忙的工作之余抽空进行。但就是这样一群人却拍出了一部情感细腻、细节动人又富有创意的电影短片。

影片不仅运用了定格动画和插画转场来让画面表现力更加丰富,其中不把选调生比作“星星”,而是那道“闪电”这一设定,亦成为影片最富创见的隐喻。

星星虽然璀璨,但遥远而恒定;闪电短暂急促,却能在瞬间照亮整个大地,划破长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影片的slogan“如一道闪电,去闪耀无限”和基层工作的特质不谋而合——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指点者,而是深入基层的实干家;他们的价值不仅在于长期驻守某一岗位,还在于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02
从“书生气”到“接地气”

《繁星之上》中的马一亮为了说服村民出钱办幼儿园,在会上通过列数据和换算的方式,将大道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三笔账”。通过这一“高光时刻”,马一亮的形象才真正立起来。

马一亮为村民算安全账、时间账、资金账

实际上,最初剧本中并没有这场戏,是在艺术指导南京大学文学院杨柳老师建议下加入的。

杨柳老师认为马一亮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基层工作却没有发挥出他的独特才能。她建议加入一些主角的“高光时刻”,体现选调生处理基层问题的独特优势。

这部分剧情和选调生在基层的成长过程很相似。2022年,邓志诚从中南大学商学院金融学专业硕士毕业后来到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担任村党委书记助理,遇上果农“讨说法”:原来为确保猕猴桃成熟度达标,村里号召果农晚采晚收。不料当年干旱大量落果,果农蒙受损失,这才上门找村干部“讨说法”。为了缓和矛盾、解决困难,邓志诚和村干部一起跟村民磨嘴皮、算细账,最终说服果农改种价值更高的猕猴桃新品种。2023年,新品种猕猴桃得到市场认可,邓志诚也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

这也是“三笔账”工作方法的现实演绎——群众工作不能仅靠情感动员,还需要专业分析和理性沟通这也是选调生群体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贡献。

03
从“象牙塔”到“浪浪山”

《繁星之上》采用的“三场会议+两条线”叙事架构,不仅是一种艺术选择,更是对基层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其中,马一亮“寻找银河”与村党支部书记“修建幼儿园”的双线并行,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交织。

从“象牙塔”到“浪浪山”,选调生的成长路径充满挑战与蜕变。他们大多是刚从家门到校门,最后踏入“机关门”的“三门干部”,面对环境和角色的多重转换,需要克服各种不适应。这也是《繁星之上》想要揭示的基层工作的真谛:理想必须扎根现实,而现实需要理想照亮

基层工作是“5+2”“白+黑”的代名词,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真实写照,在这种环境中,更要坚守反哺基层、为国为民的理想,将“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精神践行到底。

04
从“有村的地方”到“繁星之上”

近年来,湖南选调注重基层导向,抓实对选调生选育管用全过程的跟踪培养,形成了选拔—锻炼—使用—再分配考核的工作闭环,选调生培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今年6月,新华社以《“去有村的地方”——湖南有一群青年党员这样选择》为题,对湖南选调生在基层的锻炼情况进行了推介报道。

据悉,“湘遇选调”也是全国少有的由选调生自主运营的具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其推出的一系列文章和视频作品得到社会关注,目前粉丝关注量超过10万。《繁星之上》就是由湘遇选调团队制作完成。

在2025年,湖南省选拔了选调生近1200名,一批有志青年被安排到乡镇(街道)工作,在基层最低服务年限3年,其中到村任职不少于2年。他们将像电影中的马一亮一样,带着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怀揣理想走向基层,为乡村带来能量、激发活力,成为推动乡村变革的重要力量

“闪电”划过夜空,瞬间即逝,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如今,成千上万名选调生正像电影中的马一亮一样,如闪电般照亮乡村的夜空,基层经历也同样点亮了他们的人生。

他们寻找的“银河”,从来不在遥远的天际,而是在他们脚下深深扎根的土地上,在每一个为民服务的实干瞬间。

责编:万璇

一审:万璇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