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6 17:27:2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26日讯(通讯员 刘和云 龙慧娟)十月风来,携桂子清甜漫过阡陌,将新联村裹进一帧浓得化不开的秋光里。油茶果缀满枝头,凝着灿灿金晖;稻浪沿田埂起伏,与垂首的穗子低声絮语。白墙黛瓦隐在绿阴深处,乌亮的沥青路如墨绸蜿蜒,一头连着翻涌的丰收,一头系着炊烟袅袅的家园。2025年10月26日,重阳节前夕,攸县文联二十余位书家、影者,联袂黄丰桥镇文联同仁踏秋而来——为这处揽获全国、省、市、县、镇五级双文明称号的村落,以笔墨摹秋韵,用镜头锁风华。

笔墨融秋意,字里藏民生
“门前三小”凉亭内,红联铺展,宣纸沁香,墨气与桂香缠缠绕绕,漫过青砖石凳。县文联副主席唐洪波与书协会员围坐案前,凝神为村民书就婚庆的喜联、乔迁的吉语、寿辰的贺词,连来年的春联也早早备下。县书协陈主席抬眼望——田垄如裁,村道无尘,新屋鳞次栉比,便援笔而就“沃野新韵”四字。笔锋落处,既有稻穗的柔润,又含炊烟的温暖,他指尖沾着墨痕笑叹:“这村子的新气,是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得用最实在的笔意,才配得上这份鲜活。”
邻院的笑语忽然漫进来,七旬王大爷拉着书家们往自家新厨房去。“瞧瞧这瓷砖,亮得能照见人!再不用呛着油烟做饭喽!”老人抚着光洁的灶台,眼角的笑纹里盛着满足。书家们会心一笑,挥毫写下“厨改新貌”,墨色在宣纸上晕开,恰似将民生的暖意揉进了笔底。一旁稚童凑上前,小手指着“美”字咿呀发问,年轻会员便握住他的小手,一笔一画共书“美丽乡村”。秋阳穿过窗棂,落在纸页上,连影子都泛着软乎乎的温柔。

光影捕烟火,帧间藏诗意
摄影师们的镜头,是追着烟火气的眼。防渗池塘边,几位老者倚着石凳垂钓,鱼竿轻颤时,水面碎金万点,快门“咔嗒”一响,便将这份“坐看云起时”的闲适锁进画面;沥青路上,孩童追着彩蝶奔跑,衣角扫过路边野菊,摄影师蹲在田埂上,连呼吸都放轻,生怕惊飞了满框的朝气;民居院前,老祖母怀抱着孙儿,剥一瓣橘肉递到他嘴边,小家伙小手紧攥着奶奶衣角,这一瞬的温情,让风都慢了下来,镜头定格时,连橘瓣的清甜似都漫出画面。
为览尽村落全貌,县摄协陈主席登上村部办公楼顶。秋风拂过发梢,镜头里的景象让他忍不住赞叹:硬化的水渠如银线织网,田块方正如棋盘列阵,远处油茶林层层叠叠,连屋舍的排布都透着章法。“这哪里是村落,分明是幅现代田园图!”他按下快门,声响混着田间虫鸣、村民笑语,成了秋日里最生动的乐章。待村部广场的花鼓戏开演,摄影师们又快步上前,将台上的水袖翻飞、台下的颔首拍节,一一收入镜头。

村容焕新颜,步步皆舒心
信步村间,“新”的痕迹藏在每一步里。18公里村组路,投入65万余元铺就硬化路面,如毛细血管连起家家户户,雨天再无“一脚泥”的窘迫;3.5公里沥青路,投入300多万元延展,乌亮路面映着树影婆娑,走在上面,脚步都格外踏实;11公里绿化道,投入49万余元植下樟树、桂花,风过处,绿意裹着花香扑满怀。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三清五改”带来的蜕变:垃圾归桶、淤泥清渠、路障移除,村庄内外清爽得像被洗过;水改让清泉入户,厕改解了“露天之忧”,厨改焕了烟火新貌,圈改除了异味烦扰。如今的新联村,渠路纵横皆硬化,房前屋后皆披绿,庭院内外皆洁净,连民风都透着文明——遇见陌生人,村民会笑着递杯热茶;孩童放学路上,会主动捡起路边纸屑。空气里飘着的,尽是舒心的气息。

戏韵暖重阳,敬老情更浓
近午时分,村部广场早已挤满人,锣鼓声一敲,热闹便漫了全村。为贺重阳,村里请来攸县花鼓戏剧团,《福寿图》的唱腔一起,便勾住了老人们的心。戏台上,演员们水袖轻扬,将忠孝故事演得活灵活现;戏台下,老人们坐在前排,眯着眼跟着打节拍,脸上的笑像孩童般纯粹。七十八岁的李大爷抹了抹眼角:“好些年没听这么地道的花鼓戏了,今天比过年还高兴!”
演员们也格外尽心,唱罢一段,便走下台坐在老人身边,请教老腔老调,听他们讲往昔看戏的故事。年轻志愿者则端着热茶,挨个送到老人手里——台上是传统的传承,台下是温情的流淌,摄影师的镜头捕捉到这一幕时,光影里尽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暖意。

文旅融古今,乡愁有归处
徐公馆的青砖黛瓦,总让初来者驻足。这处投入1.4亿元打造的宝地,既是国家级3A景区,又是全国休闲农业5星级企业,年迎游客70万人次。古街边,老木匠推着刨子,木屑纷飞间飘着老手艺的香;隔壁文创店里,年轻人握着画笔,将新联的稻浪、油茶绘进画框——一古一今,一旧一新,在这儿融得恰到好处。
农家院落里,土灶上的腊肉炖得喷香,游客围坐灶台边,听村民讲老屋的故事,尝一口农家菜,乡愁便有了归处。村支书笑着介绍:“我们不丢老村的魂,也添新体验的趣——‘五一’的古风市集,孩子们穿汉服写毛笔字;亲子农耕活动里,城里来的娃跟着学插秧,好多人说,在这儿找着了小时候的味道。”

产业兴乡村,日子有奔头
村里的产业基地,藏着“旺”的密码。2000亩优质稻基地里,稻穗沉得压弯了秆,风一吹,金浪滚滚;村集体万头猪场中,现代化设备转得欢,栏舍洁净无异味,科学管理让“养猪”成了体面活;婷星花木苗圃里,月季艳、桂花香、樟树绿,像打翻了大自然的调色盘;众森生态农场内,游客提着果篮摘鲜果,笑声在林间荡开。
更让人称赞的是“两头旺”的巧思:“引进来”的玄武岩矿区、东方红科技生态养殖园,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走出去”的616位新联人,在沿海开了80多家店铺、跑着103辆的士,“新联人经济”成了家乡的骄傲。村民说起日子,眼里都闪着光:“以前愁钱不够花,现在要么在村里上班,要么家人在外打拼,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文化润民心,烟火暖万家
重阳戏韵渐歇,村部的热闹却没停。华灯初上时,综合楼前广场又响起音乐,阿姨们踩着节拍跳广场舞,孩童在一旁追跑打闹,晚风都裹着欢快。这座投入150万余元建成的综合楼,是村里的“心脏”——楼上,村务办公、卫生服务一站式搞定,村民办事不用跑远路;楼下,活动室里棋局正酣,广场上舞步不停,成了名副其实的“快乐大本营”。
广场旁的80米宣传墙,更是村民的“放心墙”:村务、党务、财务明细一一列出,每一笔开支、每一项决策都看得明明白白。驻足看墙的村民笑着说:“心里亮堂了,日子才过得踏实!”——这便是“全国法制示范村”的日常,民主藏在细节里,安心住进人心里。
座谈会上,灯光暖融融的。黄丰桥镇文联刘主席握着笔,认真记下村民的每一条建议;攸县文联文江主席感慨道:“今天我们不仅用笔墨、镜头记下新联的美,更记下了重阳的暖。要把这‘省级生态村’‘全国法制示范村’的故事讲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乡村振兴的画卷里,藏着多少温情与力量!”话音落时,掌声与窗外的秋虫鸣交织在一起,格外动人。
众人又围拢着看白日的成果:照片里的池塘、稻浪、笑脸,笔墨间的“沃野新韵”“厨改新貌”,都让人心生欢喜。当地文化骨干还琢磨着,要把今日的见闻编成快板、谱成歌曲,让新联的故事唱遍乡野。装裱好的墨宝,被村民小心收好,要挂在堂屋里,成为日子里的光。
夜色渐深,路灯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晕染着村道,抬头便能看见满天星斗。文艺工作者们提着满囊的收获踏上归程,心里满是不舍——笔墨里,浸着油茶的香、稻穗的黄;镜头中,装着村民的笑、村庄的新;记忆里,留着花鼓戏的韵、重阳的暖。
这趟采风,从来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将身心放进秋光里,把深情融进乡土中。待他日作品展出时,定能让更多人体会:新联的秋,有多绚烂;新联的日子,有多甘甜;新联的未来,有多明亮。而新联村,也必将载着这份美好与温情,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一步步走向更灿烂的明天。
责编:张永琼
一审:张永琼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