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丨澧水南源有片芦苇荡

冷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3 18:15:56

文/冷荷

初到廖家村镇驻村时,澧水南源正涨着丰沛的水,两岸芦苇泼泼洒洒的绿,像被初夏的风揉碎了的翡翠,沙沙声裹着潮气,轻声迎着我这个熟悉又陌生的驻村干部。五个月倏忽而过,六月那抹脆生生的青绿,早已酿成十月铺天盖地的锦绣。 十月的澧水敛了夏时的莽撞,渐渐沉下心来,河面愈发开阔。立在岸边望去,水面平得像块被精心擦拭过的玻璃,把蓝天白云完完整整地映在里头,澄澈得能照见人心。时光似也被这静气绊住,流得慢了些,生怕扰了这份安宁。

最叫人挪不开眼的,是那片绵延数公里的芦苇荡。它们从水边往沙洲中央铺展,密得连风都要侧着身子才能挤过去。此时的芦苇秆顶着粉红色的花穗,远看像给河岸盖了层蓬松的云霞。尤其夕阳西下时,金红的余晖往粉色上一镀,每根芦苇都裹着光,连摇曳的影子都泛着暖,那景致,美得让人忘了呼吸。

河水静静淌着,两岸少许屋舍依山而建,青山叠着深翠,稻田铺着金黄,原生态的景致绵延数里,藏着大自然最本真的模样。常有白鹭从芦苇丛里翩然起身,翅膀划开河面,留下一道浅淡的水痕。有时飞掠过山羊头顶,山羊也只是抬眼望一眼那抹雪白的翅影,便又低头专注于嘴边的青草;有时白鹭轻悄悄落进对岸芦苇里,连声响都舍不得大一点这些水鸟本就是这里的老主人,时而低头啄食水面浮游,时而振翅盘旋。山羊的悠闲踱步与白鹭的灵动翻飞相映成趣,给静谧的天地添了更多鲜活的生趣

沿着河岸慢慢走,对岸青山如黛,近处稻田正泛着丰收的金浪。风一吹,稻穗轻轻晃,清甜的稻香便顺着风裹过来。田埂上的收割机嗡嗡转着,在广阔的田野里显得格外安稳——这是“新田夜•稻花香”秋收活动里最寻常的图景。老乡们说,今年镇里协同推进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改革以后,地没少一分,收成还多了几成。 我最爱赤足踩进澧水南源,顺着河道溯溪而上。十月的河水凉得刚好,不冰脚,也不烫,那股清凌凌的凉意从脚底慢慢往上漫,顺着血管流遍全身,把秋日的燥热都涤荡干净。水浅得能清清楚楚看见水底的卵石,圆滚滚的,偶尔有小鱼从脚边溜过,尾鳍扫过皮肤,痒丝丝的。

越往上游走,水流渐渐急了,在腿边绕出细小的漩涡。脚底感受着不同石头的质感——有大而平坦的,踏上去稳稳的;有小而圆润的,需要小心稳住身子。水花溅起,在阳光下碎成千万颗晶亮的水珠,又落回河里,叮咚作响。这一刻,天地间仿佛只剩下我,和这条清清亮亮的河流。 走得约莫两里地,先听见远处传来轰隆隆的水声,越往前走,声响越烈,待绕过一片芦苇丛,潭口大坝骤然撞进眼帘:坝顶的水满得溢出,成匹的银练从十余米高的坝体翻涌而下,砸在下方的深潭里,溅起丈高的水花,白花花的水雾裹着水汽扑面而来。阳光斜照过来,水雾里竟架起一道细碎的彩虹,一端连着坝体的青灰色石墙,一端落在潭边的芦苇丛上,粉白的芦花沾了水珠,更显娇嫩。

黄昏是我最眷恋这片芦苇荡的时刻。夕阳慢慢沉向山尖,把天空染成一片橘红,河水也跟着碎成满河的金箔,粼粼地闪烁。这时的芦苇荡最是耐看——不是单一的粉,也不是纯粹的金,是粉里裹着暖,金里渗着柔,连风都带着温软的劲儿。风一吹,万千芦花轻轻晃,沙沙声细细的,像大自然俯在耳边说的秘密。 是啊,这片芦苇荡的枯荣,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乡村逐梦前行的模样。

这些年来,守着“不建一屋、不毁一草”的规矩护生态,靠着“文旅融合、产业兴村”的法子谋发展。河里的鱼虾渐渐多了,两岸的水鸟也来了不少,村BA的欢呼声、秋收节的欢笑声、大坝瀑布的轰鸣声,都成了芦苇荡旁最动听的声响。这份生态与发展的双赢,是乡亲们挂在嘴边的骄傲,也是刻在这片土地上的踏实。

夜幕慢慢压下来,河面起了薄薄的雾,像给澧水披了层纱,对岸的青山渐渐隐进暮色里,只有那片芦苇荡还在最后一点天光里,泛着淡淡的粉。远处村庄的灯次第亮了,新装的太阳能路灯格外耀眼,星星点点的光里,满是烟火气与希望。

晚风又起,芦花轻轻摇。暮色里,我仿佛听见澧水千年的低语。我忽然懂了,这片芦苇荡动人,不只是因为它的景美,更因为它藏着季节的流转、人与自然的和解,藏着乡亲们的淳朴热望、干部们的实干担当——这是属于廖家村镇的新曙光,正随着芦花,在澧水之畔轻轻绽放。(图片由周鑫提供)

责编:上官智慧

一审:上官智慧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