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丨五道水的趴趴鱼

谢德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2 12:58:29

文/谢德才

到桑植五道水,第一个牵住我的,竟是河上的雾。

这雾是活的,有性灵的。它不像别处那般,灰扑扑、沉甸甸,而是蓬蓬松松的。清凌凌的河面上,一丝丝、一缕缕地生长。它贴着水皮,缓缓地流,像一匹总也织不完、柔软的纱。河边的房屋,一幢幢依着山,傍着水,站着,浸在这润泽的雾气里。

街边,一棵古柳,低低地,垂着绿。雾缠绕在柳梢上。风一来,柳枝与雾袅袅地动,分不清是柳在舞,还是雾在流。

朋友引我到一家高兴酒店坐下,笑着说:“来这里,不吃趴趴鱼,算是白来了。”

“趴趴鱼?”这名字,憨拙、可爱,带着泥土的、朴野的气息。

店家是个爽直人,一边揩着桌子,一边接话:“高兴酒店,欢迎你

正说着,菜上来了。大大的一锅,还没到跟前,一股混着辣香与鱼鲜的热气直扑过来。锅里,汤色是清亮的黄,微微漾着一层油。趴趴鱼,经了油炸,在汤汁里,半煨,身子便微微有些蜷。趴趴鱼诱人的焦黄色,渗些辣椒、翠绿的葱花,还有嫩白的黄瓜片,静浸汤中。夹起一条,入口,“咔嚓”一声,极轻微的脆响。恰到好处的香酥,鱼肉却依旧细嫩。香,是滚油历练过的香,又是澧水北源水滋养出的香,复杂、纯粹。再舀一勺汤,泡米饭,饭粒立刻油光晶亮。扒一口,吃起来,鱼的鲜、椒的烈、黄瓜的清爽以及米饭本身的润,一齐涌在舌尖上,炸开,下饭得很。不知不觉,一碗饭,便见了底。

吃过以后,我走到河边,看那河上的雾,淡了些,露出潺潺的、碧青的水。朋友指着远处说:“你看,水底下……”

顺着望去,河水清极,日光透过水波。河底的卵石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忽然生出孩童般的心性,走近河滩,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块青黑色的石板。石板下,竟然有几个趴趴鱼,受了惊,倏地,散开,却不远走,躲到旁边另一块石板的阴影里去了。憨态可掬的模样,叫人心里发软。

如今,生态好了,这鱼,也多了起来。翻开石板,就能看见。朋友在一旁笑着说,“你看,这山上的粽叶,青汪汪的;端午前后,家家户户包粽子,那香气,比什么香水都好闻哩。

我直起身,望着这青山、这秀水、这河上的薄雾、这街边的古柳,心里被一种温暖的东西充满。

当我经过一座石拱桥,走到烈士纪念塔前,朋友给我讲起当年江西坎的战斗故事……当时的百姓想必也是翻开河底的石头,捧出这最珍贵的、活蹦乱跳的乡野之味,用滚热的油,怀着滚热的心,把它们炸得金黄焦脆,一把一把地塞到士兵的行囊里。那趴趴鱼陪着他们走过最长的黑夜,最险的山路。那一点酥脆的香,一点家乡的暖,在饥肠辘辘时,该是怎样的慰藉?

如今的五道水,这趴趴鱼,变成了游人桌上的一道珍馐。变的是岁月,是生活日渐丰饶的滋味;不变的,是这河依旧清着,这雾依旧生长着,这鱼依旧静静地趴在河底,而这山里人的那份厚道与热忱,也像那古柳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里。

雾,又渐渐地浓了。古柳在雾中,成了一道沉默的、青黛色的影子。它见过往日,也正看着今朝。而那锅里的趴趴鱼,它的香,它的脆,它沉在河底与历史深处的旧事,都伴着这五道水的雾,一同氤氲在我的心里,怕是许久也散不去了。

责编:田锐

一审:田锐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