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1 15:17:4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卓萌 通讯员 汪博洋
10月17日,澧县澧南镇栗木村的“秸秆换肥”兑换点一片繁忙。村民们或用农用车,或蹬三轮车,将一捆捆金黄的秸秆运来。过磅、登记、兑换……“10斤秸秆换1斤肥,这事划算!”一位村民抱着刚换来的肥料,脸上洋溢着笑容。
农作物秸秆处理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难点和痛点。今年以来,澧南镇彻底摒弃过去“简单封堵”的旧思路,以思路之变引领行动之变,探索大气污染防治新路径,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新成效。

从“一刀切”到“精准施策”
田间地头“量身定制”治理方案
秋收时节,来到澧南镇,各片区秸秆处理构成一幅“因地制宜”的生动图景。平原地带,打捆机齿轮轰鸣,成排的稻草被压实、捆扎,码放成垛;丘陵地带,灭茬粉碎机刀片将秸秆就地粉碎,化作滋养土地的养料。
“平原打捆离田,丘陵粉碎还田或深翻耕,核心就是精准施策。”澧南镇党委书记谭杰说,澧南镇紧紧围绕“收、储、用”三大环节,推动秸秆治理走向精细化、精准化。

“收”得灵活。 镇里全面摸清种植底数,与农机手、种植大户和散户分类签订协议,做到“一户一策”,按协议统筹调度打捆、深耕等作业力量。通过试验比对效益,为平原和山地“量身定制”不同的处理模式。通过引进市场主体和引导本地大户,整合多台专业机具,免费为农户服务。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粉碎还田近5000亩,打捆离田近9000亩,全镇秸秆综合利用面积达1.4万亩。
“储”得规范。 镇里加速构建“镇村联动+市场主体”的收储体系,重点推进1个镇级中心和14个村级站点建设,并配套近60万元秸秆综合利用奖补资金,鼓励各村统一清运田埂杂草等零散废弃物,彻底消除监管盲区和焚烧隐患。近期已清运零散秸秆约30吨。
“用”得高效。集中连片田块产生的秸秆,由两家市场主体实施打捆离田后自行消化。镇村收储的秸秆,一部分被周边养殖大户作为优质粗饲料消化,形成“生态养殖+秸秆循环”绿色发展路径;一部分运往澧县海创环保科技公司,作为生物质发电的原料,推动秸秆能源化利用“变废为宝”。
从“事后处罚”到“事前预防”
“空中+地面”织就立体监控网
“发现疑似烟雾,请立即前往核查!”在澧南镇的综合治理指挥中心,覆盖全域的“铁塔哨兵”高空瞭望系统发出警报。巡查队员操作的无人机迅速升空,飞往目标区域进行精准确认。这套“高空瞭望+空中巡护”的立体监控网络,是澧南镇将工作重心前移,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防转变的关键一环。

人防、技防结合,源头清除隐患。 澧南镇建立“党委牵头、村级负责、干部包联”的三级联动机制,将秸秆禁烧管理责任层层压实。镇上实行书记、镇长轮流带班巡查制度,村级设立45个固定值守点,组建14支标识统一的流动巡逻队。巡查队伍不仅处置火点,更主动排查清理焚烧隐患。同时,镇里投入8万元配备无人机和高清摄像头,与铁塔高空瞭望系统配合,有效弥补人工巡查的盲区和时段限制。
执法保持威慑,树立禁烧红线。该镇坚持“有火必究、有烟必查、有斑必罚”,对违规行为坚决查处曝光,已处罚违规焚烧责任人17名,以严格的执法保障了预防措施的有效落实。
从“干部主导”到“干群共治”
群众成为污染防治“主力军”
在强化源头预防的同时,澧南镇更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宣传引导”与“利益激励”双管齐下,成功构筑起群防群治的坚固防线。
宣传入心入行,凝聚共治力量。 镇上累计召开132场屋场会、开展678次“敲门行动”,发放明白卡、悬挂横幅、出动流动宣传车、结合“村村响”广播实现地面宣传全覆盖。并结合创作12条通俗易懂的秸秆禁烧短视频在线上广泛传播,总浏览量达8.2万人次,让政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加强实体激励,激发群众热情。以栗木村为试点,澧南镇创新实施“秸秆换肥”模式,“10斤秸秆换1斤肥”的激励措施,让村民从“躲着烧”变为“抢着交”。同时,开设秸秆禁烧24小时有奖举报热线,营造全民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通过推动“三个转变”,澧南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初步扭转了被动局面,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的治理新路,为守护一方蓝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澧南方案”。
责编:黄琼
一审:黄琼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