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蓉 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1 11:11:50
文/张蓉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沈从文先生曾诗意地描白家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片藏于祖国腹地崇山峻岭中的秘境,然而从国家历史政治探源,湘西从来不是与世隔绝、不知魏晋的桃花源。它是华夏文明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的壮阔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的独特价值。笔者从湘西与国家治理文明的三重重要联结入手,探寻湘西在民族地方治理、文化认同与民生福祉提升三方面向国家乃至世界提供的鲜活样本。
一、第一重:里耶秦简——“大一统”国家治理的精密实践
2002年,38000枚秦简从里耶古镇井底破土而出,连续记载了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时期迁陵县政务档案,内容涉及律令、人口、土地、赋税、物资保管、吏员考核等,生动展现了秦帝国“大一统”国家治理在边陲县邑的精密实践。
从秦帝国行政体系构建看,多枚简出现的“洞庭郡”,颠覆了《史记》《汉书》关于秦朝36郡无“洞庭郡”行政区划的历史结论;简牍出现的“郡守”“守丞”“令史”“司空”“狱史”“啬夫”“乡守”等官职名称,勾勒出秦代基层政权的完整架构。简牍中出现大量“书同文”实证,公文均以秦隶书写,发文格式严格统一。如,编号 8-157简:“廿六年八月庚戌朔丙子,司空守樛敢言:前日言启陵乡守恬……”是秦迁陵县司空官员向上级汇报工作的上行文,体现了其行政层级分明、权责清晰的郡县制特点。多枚简牍还证实,秦通过“课”律对官吏进行严格量化考核,内容涵盖户籍管理、赋税征发、刑徒监管等多项职责,误差超过标准将受罚。在社会管理上,将百姓编入“户籍”“什伍”,实施精准到人的网格化管理,确保国家力量对社会的强力控制。
从政协的角度看,2200多年前出土的里耶秦简全方位展示了秦王朝以行政文书为载体,以律令为准绳,以郡县制为骨架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智慧。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如何加强基层治理,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与秦单纯强调“同一”和“强制”不同,人民政协的制度设计凸显了“多元”和“柔性”特点。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根本原则下,政协设定了代表不同党派团体、社会群体、专业领域的多个界别,形成了统一战线组织与人民民主形式的有机统一。在日常履职中,政协运用专题调研、提案、微建议、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履职方式,广泛收集和反映群众意见建议,将协商民主贯穿履职全过程,并向基层延伸,实现社会各方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
二、第二重:湘西土司与王阳明——文化认同铸就民族地区治理的典范
湘西土司制度始于五代,发展于宋,完备于元、明,终止于清,时长八百余年。历代王朝基本保持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通过册封、承袭、贡赋、征调等方式实施羁縻统治,巧妙形成中央王朝“统治”与民族地区“自治”的权力平衡。在世人看来,远在西南腹地的湘西土司是偏安一隅的独立王国,在国家危难之际,却挺身而出作出大义之举。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至三十七年(1558年),朝廷多次征调湖广土兵抗倭。永顺宣慰使彭翼南、彭明辅祖孙,保靖宣慰使彭荩臣、彭守忠父子积极响应,先后率领以土家族、苗族子弟为主体的近万名“土兵”,跋涉数千里,奔赴江浙前线抗倭。据《明史·湖广土司传》及地方志记载,其“戎装整肃”“所过无犯”的严明军纪令沿途官民肃然起敬。在1555年王江泾战役这场关键战役中,永顺、保靖土兵与广西瓦氏夫人率领的俍兵及官军协同作战,歼灭敌军4000余人,斩首1900余级,取得抗倭以来“东南战功第一”的辉煌胜利。彭翼南、彭荩臣等因功受朝廷嘉奖,晋升官职,其事迹载入国史。
为何相对独立于中央王朝的湘西土司做出这样的忠义之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土司政权对儒家文化的高度认同。1995年、1998年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出土了两块墓志铭——一块铭记土司彭宗舜随“心学大师”王阳明平叛广西思恩、田州之事,其中刻有王阳明赠墓主的诗文;另一块为明嘉靖帝隆庆二年(1568)内阁首府——同时也是王阳明再传弟子徐阶为土司彭翼南所作的铭文。这两块墓志铭及《王阳明年谱长编》《去妇叹(五首)》诗文等文献资料综合证明,王阳明赴贵州开启“龙场悟道”前曾途经湘西,与永顺土司彭世麒、彭明辅、彭宗舜直接交往。铭文开篇,王阳明对永顺土司评价“敏而勤,富而义,贵而礼,严而和,入而孝,出而忠”的“六德之风”,表明彭氏土司首领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接受并推崇儒家忠君爱国、仁义担当的价值观。“土司”率“土兵”的抗倭义举,正是将这种文化认同和内在良知转化为捍卫国家统一、守护天下苍生的具体行动,是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的生动体现。
从政协的角度看,湘西土司抗击倭寇的英勇事迹,说明成功的民族地区治理不是仅靠管控、震慑能够实现的,最终需要文化认同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涵盖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别代表人士,为各方有序参与政治和利益表达提供了制度化平台。政协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影响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更有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三、第三重:精准扶贫首倡地——新时代人民情怀的湘西实践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湘西州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认真落实精准扶贫工作体制和责任体系,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摈弃过去“大水漫灌”的扶贫模式,无数党员干部下沉一线驻村工作,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进行“精准滴灌”。为激发内生动力,十八洞村创新“互助五兴”等基层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乡村旅游、山泉水、苗绣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经过8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2021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0167元,较2013年增长超过10倍,村集体经济收入从空白突破到268万余元,从深度贫困村蝶变为小康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此同时,2021 年湘西州全域摆脱了千年绝对贫困,为破解贫困这个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成功样本。
从政协的角度看,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体现现代中国对“大一统”政治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它不再是封建王朝低层次的版图管辖,而是从民生福祉出发,通过国家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治理有效贯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最终确保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公民都能共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从政治文明深层次为国家统一固本培元。人民政协通过高质量的建言资政,有力助推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体系的完善和政策落实落地,并继续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鉴往知来——政协的使命与担当
回望湘西这三段与国家治理文明紧密相连、跨越两千余年的历史篇章,作为一名政协人,必须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一要加强历史研究,汲取治理智慧。人民政协要深刻把握新时期文史工作的新特点、新变化、新要求,充分调动文艺界别、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资源力量,深度挖掘、整理、研究湘西及全国各地涉及治理经验、文化认同等文史资料,对里耶秦简的基层治理方式、湘西土司对儒家文化的高度认同、精准扶贫的路径实践等进行全面系统化梳理,大力支持学术研究,开展研讨交流,最终转化为新时代人民政协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履职硕果。
二要聚焦中心任务,精准建言献策。人民政协要聚焦党委政府中心任务,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紧扣地区协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等重大现实课题,积极搭建多方协商平台,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找准症结、精准建言,有效助力民生福祉提升。
三要广聚共识,凝心聚力。人民政协要立足专门协商机构的性质定位,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功能,切实发挥好联系群众、团结各族各界别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讲好湘西故事、中国故事,进一步增进各族各界人士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伟大梦想汇同心、聚合力。
(原文刊载于《湘西工作》2025年第8期)
责编:李菁菁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