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光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10-17 09:13:21
近日,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映。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浴血和平》讲述了铁原阻击战结束后,中朝双方在谈判桌与战场上与敌人斗智斗勇、浴血奋战最终迎来和平的故事。
和前两部《雄兵出击》与《存亡之战》聚焦激烈战事主题不同的是,《浴血和平》选择了“文武双线”交织的叙事策略。一文一武、“边谈边打”的两个战场,彼此推动、相互影响,立体地构筑出抗美援朝的历史图景,也形成人物命运与时代格局交织的叙事张力。
从“文线”来看,影片展现了谈判桌上斗智斗勇的艰辛。据统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谈判经历了158次大会,733次小会,历经5次中断,共747天;从“武线”来看,反空中“绞杀战”、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等一系列战争的胜利展现出志愿军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的坚定意志。“文线”和“武线”的交织,深刻阐明了“能战方能止战”的辩证关系:前方的浴血奋战换来的是谈判桌上的底气,而谈判桌上的每一次进展也为尽早结束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浴血和平》中“和平鸽”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反映影片的和平价值理念。和平鸽出现在林月明领导翻译小组用石头摆成巨大和平鸽的镜头画面中,在她讲述毕加索画带血的和平鸽的故事后,观众更加明白了这幅艺术作品的寓意。而与我方向往和平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联合国军”谈判代表的傲慢。当他们乘坐的直升机降落时,故意将和平鸽毁坏,彻底撕下了“向往和平”的假面具。
此外,对历史的高度还原也是该片收获好评的重要因素。无论是来凤庄谈判场景的一桌一椅的摆放,还是李克农在谈判现场传递的“不动如山”字条,抑或伍修权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据理力争……这些场景的呈现都为观众营造出穿越历史幕后、逼近历史现场的真实感。
当然,影片对我们的震撼最大的就是对和平的理解。抗美援朝战争前线英雄们的浴血奋战与谈判者的奋勇拼搏,使得军事分界线往南伸长了332.6平方公里。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要不来、谈不来的,只有坚决斗争、浴血奋战才能换得和平。
对于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而言,《浴血和平》也做出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将“史”与“诗”无缝衔接。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符合历史史实,客观真实展现出战争的残酷和谈判的艰难;另一方面也要运用艺术的手法来呈现历史的温度。

例如,国内儿童寄来的糖果传递的温情,朝鲜阿妈妮送来的一碗米粥,李默尹和李晓手中的家门钥匙承载的亲情……这些极具象征意味的表达,让个体故事有了时代分量,为残酷、冷峻的战争赋予了浓烈的情感和诗意的抒情,也放大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价值,为同类题材的影片提供了有益借鉴。
影片最后的处理是以老年李晓的视角,来映射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的画面。这种处理具有相当强的仪式感,是对志愿军战士们巨大的尊重,也是“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的宣誓。此刻,当我们走进电影院,观看《浴血和平》时,才懂得“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唯有永远铭记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永远铭记中国人民维护正义、反对强权创造的奇迹,才能告慰英雄、让和平光芒照亮祖国大地。
责编:万璇
一审:万璇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