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四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5 11:29:4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杨四清
一脉溪沟水,千载润东岳。慈利县苗市镇东岳村以工代赈项目——新建的溪沟工程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两岸,以"防洪排涝"为盾,以"水源利用"为脉,更以“促就业、增收入、强根基”为核心,不仅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更让“以工代赈”的惠民初心在基层落地生根。
新建溪沟护坎、滚水坝、机耕桥、产业道路
曾经,汛期的溪水是东岳村百姓的心头之患,水流湍急的洪流裹挟着泥沙,威胁着两岸农田与家园。眼看着洪水一次次冲刷着我们祖辈开垦出来的良田,那种心疼和无力感,像石头一样压在每个人的心上。沉甸甸的担忧,化为了沉甸甸的责任。该村争取溪沟治理以工代赈项目,主动作为,积极对接上级水利、农业、发改等部门,反复论证、编制方案,在县镇领导的支持下,最终成功获批实施,回应了百姓的多年关切。
施工前,汛期淹没农田
如今,在以工代赈工程中新建的溪沟护坎与滚水坝,如一双坚实的臂膀,形成缓冲带,削减水势,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村民再也不用为“洪水毁田”犯愁;一组至七组的产业道路全线贯通,以往泥泞难行的小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农产品运输、村民日常出行都变得便捷,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此外,溪沟整治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村内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村容村貌更整洁,村民的居住幸福感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完善的基础设施还为“守君岩旅游开发项目”打下坚实基础,为东岳村未来发展文旅产业、拓宽增收路径埋下“潜力股”。
竣工后的溪沟两岸
从今年1月14日破土动工,到7月底顺利完工,慈利县苗市镇东岳村以工代赈项目仅用7个月超额完成溪沟护坎、滚水坝、机耕桥、产业道路等建设任务,并交出了一份“超预期建设、高群众认可”的答卷。
该项目采取村民自建模式,群众全程参与建设与监督,既保障了工程质量,更让大家有了“主人翁”的归属感。
“责任担当”成为项目推进中的鲜明底色。理事会成员林艳武主动扛起材料进出管理与工日考勤的重任,小到每一批砂石的清点,大到每日务工人员的工时记录,他都一丝不苟、全程把关,凭着“把项目当自家事”的主人翁意识,不计个人得失,确保工程物资不浪费、务工考勤无差错。正是有这样认真负责的“守护者”,项目才能在7个月内高效推进,更实现建设内容“超额兑现”一一原计划464米的溪沟护坎增至703米,4处滚水坝扩至6处,1处机耕桥加建到2处,500米产业道路延长至687.6米。
村民们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岗位送到家门口,务工增收暖民心。“在家门口干活,每天能挣工资,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这是东岳村参与项目建设村民的共同心声。项目始终紧扣“以工代赈”核心要义,优先吸纳本村有劳动力的群众参与施工,累计提供近60个就业岗位。以往需要远赴外地谋生的村民,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两不误”,这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村民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也让乡村的“人气”愈发旺盛。
“这是真正的民心工程!”四组群众代表李桂军、党员代表覃章云的评价,道出了全村人的心声。如今,提及这个项目,村民们满是认可。党群、干群关系在项目推进中愈发紧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号召力也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不断增强。
小桥矗立在小溪上,东岳村以工代赈工程不仅是溪沟治理的“里程碑”,更是践行“就业增收”惠民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推动着乡村振兴的步伐不断向前。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画卷里,续写着东岳村百姓幸福的新篇章。
责编:田锐
一审:田锐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