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为舟,渡向语文教学的深海——“2025年湖南省国培计划”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思与行

  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4 17:09:24

当我摩挲着培训手册上“文本解读”四个字的凸痕,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教室里的光影仍在记忆里晃动:付孟云老师指尖滑过课件上《圆明园的毁灭》的段落标注,窗外的风把窗帘掀成书页的形状——那一刻,我忽然懂了:语文教师的成长,恰是一场向着文本深处的泅渡。这场培训,不仅给了我解读文本的“工具”,更给了我重构语文教学的“勇气”。

一、解构文本:打破“惯性教学”的茧房

过去教《将相和》,我总把目光锚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情节链上,带着学生梳理“事件—人物—品质”,却从未想过:司马迁写《史记》时,为何要把这三个故事编织成一篇?培训中,付老师的“文本结构七问法”如同一把利刃,剖开了我思维的茧房。她带着我们从“文体特质”切入——《将相和》是史传文学,“以事件见人物,以人物映时代”是核心表达逻辑;再从“语言密码”深掘——“秦王怕他把璧撞碎”的“怕”,藏着蔺相如的智;“廉颇静下心来想”的“静”,藏着武将的省……

最震撼我的,是对《草船借箭》中“雾”的解读。以往我只把“大雾”当情节“道具”,付老师却引导我们发现:“大雾漫天”的环境描写,既是诸葛亮“算定三日之内有大雾”的智慧佐证,也是“借箭”情节的张力所在,更是罗贯中“以境衬人”的笔法体现。这一刻我惊觉:文本里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作者埋下的“教学锚点”,而我过去竟对它们视而不见。

回到学校,我立刻用这种方法重新解读《威尼斯的小艇》。当我带着学生发现“小艇的样子像独木舟,行动轻快灵活”是“先总后分”的说明结构,“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是“以人衬物”的写法时,课堂里忽然响起学生的惊叹,原来课文里藏着这么多秘密!这种惊叹,是对我过去教学的叩问,更是培训带来的觉醒——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文本的“解读者”,才能成为课堂的“引路人"。

二、重构课堂:让“文本解读”转化为教学实践

培训现场的照片里,付老师站在投影前的身影格外清晰,她手中的课件笔仿佛仍在划动“教学转化”的路径。我渐渐明白:文本解读不是终点,把解读成果转化为课堂生长点,才是真正的考验。

教《慈母情深》时,我曾困于“如何让学生理解母亲的辛苦”。培训后,我从“语言细节”入手:先让学生圈出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词语——“噪声震耳欲聋”“七八十台缝纫机”“周围几只灯泡烤着”;再引导学生对比“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与“母亲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这两处描写,学生突然发现:“数钱的‘慢’和干活的‘快’,都在写母亲的不容易!”当一个孩子哽咽着说“我妈妈打工时,手也是这样裂的”,我知道,文本解读的深度,已经抵达了情感的深度。

更让我欣喜的是“文本解读工作坊”的尝试。我把培训中学到的“小组解读任务单”加以改造,在教研组开展《祖父的园子》教研活动:一组负责“景物描写的儿童化表达”,发现“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的拟人写法;二组负责“情感线索的隐秘传递”,找到“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的温情落点……当老师们不再执着于“教参答案”,而是像探险者一样挖掘文本细节时,教研室里的讨论声,成了最动人的成长韵律。

三、瞭望生长:在“文本”与“儿童”间搭建桥梁

培训结业合影上,我站在队伍中,身后是湖南民族职业学院的校牌——这校牌仿佛一个隐喻:它见证着我们从“教师”向“学习者”的回归,也提醒着我们:文本解读的最终指向,永远是儿童的语文素养生长。

现在教《观潮》,我会先让学生当“文本质检员”,找找课文里能让读者看见潮水的句子,学生发现“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的移、拉、变、贯,把潮水的动态写活了;教《山居秋暝》,我不再直接讲解“山水田园诗”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对比“空山新雨后”与“随意春芳歇”的画面感,在朗读中发现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这些尝试,都源于培训中付老师的一句话:文本解读要贴着文本走,望着儿童教。

当我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因为发现《落花生》里父亲把花生和桃子对比,是为了讲“不炫耀”的道理而眼睛发亮时;当家长告诉我“孩子现在读课外书,会主动找‘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时,我忽然懂得:这场培训给予我的,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是教育信念的夯实——语文教学的真谛,就藏在文本的字缝里,藏在教师对文本的敬畏里,藏在对儿童成长的期待里。

如今,那本培训笔记的边角已被摩挲得发软,付老师课件上的批注仍在提醒我:文本解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我想,我会带着这份从培训中汲取的力量,继续以文本为舟,载着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向着语文教学的深海更深处漫溯,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滋养生命的精神港湾。

作者 戴贵连

责编:陈宇

一审:黄磊

二审:王德和

三审:瞿德潘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