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 | 湘潭市绘就残疾人事业“大爱莲城”温暖画卷

湘潭市残联   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1 11:25:57

“十四五”期间,湘潭市残疾人事业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完善具有湘潭特色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达成或超额完成。

构建“大残联”工作格局

湘潭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残疾人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谋划、一体推进。明确提出建设“友好友善 大爱莲城”目标,先后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无障碍环境建设、特殊教育提升、残疾预防行动等文件,将“建立健全困难重度残疾人‘集中+分散’照料服务体系”“建立残疾儿童少年‘教医康’融合机制”列入重点改革事项清单,在全省率先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城区无障碍环境改造纳入政府年度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优先保障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并逐年加大投入。

兜牢残疾人基本保障底线

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将886户残疾人家庭纳入防返贫监测帮扶,无一户返贫。实施“阳光增收计划”,帮助1580名农村残疾人兴业增收。开展“联村联户、四帮四促”行动,全市残联系统结对帮扶12个村,落实帮扶资金120万元。

织密残疾人社会保障网。建立“物质+服务+保险+信息化”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低保保障15661人、特困供养4781人。残疾人两补标准由70元/人/月提高至90元/人/月,33827名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29524名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38349名残疾人同时享受两项补贴。39435名困难残疾人家庭享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财政补贴,残疾人“两保”参保率均达95%以上。为3747人次残疾人申领燃油补贴。为2801人次困难精神残疾患者提供免费服药救助。建成两个集办证、免费体检、培训、托养、康复、就业、文化服务等全链条的城市型、农村型残疾人关爱服务中心。

提升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水平。搭建困难重度残疾人“集中+分散”照护服务体系,建设7个困难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中心,在全省率先施行困难重度残疾人分散照护“四方协议”模式,6726名困难重度残疾人通过“集中+分散”方式享受“物质+服务”的照护。发展残疾人定点托养机构9家,累计托养服务残疾人2837人次。岳塘区亲园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机构,新培育湘潭发宇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韶山博爱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和湘乡市新丰收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三家辅助性就业机构,安置57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就业。

保障残疾人基本住房安全。将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城镇残疾人家庭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累计为2600余户残疾人优先安排公共租赁住房或租赁补贴,切实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农村危房改造优先解决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住房安全问题,累计改造低收入残疾人家庭360户。

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质效

健全康复服务体系。构建康复机构—社区康复服务站—居家康复全链条服务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建成省、市级社区康复服务站46个,扶持康复机构30家。聘请专业康复机构运营管理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在全省率先建成2个“医康”结合的示范性残疾人社区康复之家,社区内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服务率和满意率均达100%。全省率先开展职业康复服务,帮助160人次就业年龄段意外致残的肢体残疾人恢复肢体功能,康复有效率达100%。53911人次持证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和辅具适配率均达100%。选点雨湖区、韶山市开展湖南省第二批康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岳塘区开展辅助器具进校园工程试点和省级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工作,打造全省康复工作样板。

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拓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范围,全市0—14岁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少年实现“应救尽救”,3723人次残疾儿童得到救助。培育残疾儿童定点服务机构22家,在全省率先开展“教医康”融合试点,132名7—14岁残疾儿童少年享受融合服务,家长满意度达到100%。

加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服务。投资3800万元建成运营湘潭市精神卫生康复福利中心,在全市建成7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点,构建“机构—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社区精神康复服务网络。

优化残疾人就业促进机制

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大力推动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市直机关单位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7人,2024年定向招录残疾人公务员7名,带动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2000人以上。

优化残疾人就业服务。投入560万元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95期,免费培训残疾人2799人次。投入资金324万成功扶持352名残疾人自主创业。打造“湘潭市残疾人智慧就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对就业困难残疾人实施一人一策就业帮扶,实现就业946人。新培育国家级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1家,国家级残疾人培训基地1家,省级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5家,省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2家,市级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6家,示范带动残疾人就业500多人。投入25万元新建1家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投入10多万元支持残疾人农产品上行活动。目前,全市残疾人应届大学生就业服务率达100%,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应届大学生就业率达100%。

促进残疾人综合素养提升

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核查残疾少年儿童8000余人次,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8%以上。为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争取上级彩票公益金100万元,用于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建立残疾人职业教育实训室,实施产教融合。落实教育资助政策,资助残疾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2423人次,总计资金470.6万元。

繁荣残疾人文体事业。构筑“基地+人才+活动”的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体系,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州级残疾人文创基地,举办残疾人文创产品公益拍卖会,筹集善款20万元,扶助残疾人文艺人才69名、艺术团体1个,打通残疾人文创产品产供销链条。为436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开展“五个一”文化服务,建设2个文化进社区示范点。开设盲人数字图书馆,设有6台盲人阅览计算机、500台网络听书机、1000余册盲文图书。组队参加湖南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荣获35金、30银、17铜,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居全省第五名。参加第十届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湘潭市代表队5个节目全部获奖,其中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

抓好残疾人文体人才培育。注重残疾人文体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建立残疾人文体人才库。举办残疾人书法美术人才培训班,培训残疾人书画爱好者50余名。持续培育发展了丁小赞书画工作室、残疾人“飞扬”合唱团等残疾人文化示范团体。

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权利

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组建无障碍环境体验督导队,常态化开展实地走访体验督导。扶持建设4个无障碍村(社区)。新增和修复破损盲道11527平方米,新改建缘石坡道587处,新建城市道路盲道和缘石坡道覆盖率、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覆盖率、交通站无障碍设施达标率均为100%。公共停车场新建无障碍停车位58个,新增和更新低踏板公交车47台,实施坡道、扶手等适老化无障碍改造的老旧小区189个,新增无障碍卫生间21个,无障碍厕位94个。为3862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为2393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推进韶山市无障碍旅游圈建设,完成了景区无障碍环境体检,指导韶山市规划设计并推出一条韶山无障碍旅游精品线路。出台《湘潭市残疾人“友好单元”建设方案(2024—2026年)》,在全市共建设友好单元25个,串点成线成面推进残疾人友好型城市建设。

提升无障碍服务水平。高效办成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开辟残疾人群体办事“绿色通道”,强化政务服务“帮代办”窗口和“帮代办”队伍,对残疾人新办企业实行免费刻章、免费邮政寄递、免费复印服务等一系列便民举措。办事窗口、大型商超等公共场所配备无障碍设备和手语志愿者。市县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均实现无障碍服务,市电视台《湘潭新闻》栏目实现人工智能手语播报。

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对14862名持证智力、精神残疾人进行生存状况摸底排查。深入全市70个乡镇(街道)开展惠残助残政策大宣传、大督查。将残疾鉴定结论无异议到残疾人证申领时间由15个工作日缩短到8个工作日。对残疾人申请法律援助开辟“绿色通道”,组建全省首个助残公益法律服务团。

深化残疾人组织改革建设

夯实残联组织体系。夯基固本抓实基层组织,自下而上高质量完成四级残联组织集中换届,督促韶山市残联成立党组、湘潭县和湘乡市残联各增配一名专职党组成员、各县市区残联均配备专兼挂副理事长。

提升工作者综合素养。市县分级培训1200余名市、县、乡、村四级残疾人工作者。采取“以赛代训”连续两年举办全市残疾人工作联络员知识竞赛。常态化结对帮扶困难残疾人1427名,入户访视7000余次,解决困难问题5000余个。

浓厚扶持助残氛围。在县市区均成立县级志愿助残组织,共培育助残志愿服务组织56家,注册助残志愿者2600多名,全市残疾人公益服务受惠10万余人次。涌现残疾人国省道德模范、自强模范以及助残先进典型等21个。举办湘潭市首届自强模范、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宣传推介活动,选树典型30名。

责编:黄伊婷

一审:黄伊婷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