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翔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10-10 15:13: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紧”与“好”的辩证关系,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为民的理念。
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带头过紧日子”日益成为党政机关的行动自觉,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然而,有的干部认为过“紧日子”是“一阵风”,风头过后必然会松劲;有的干部简单地将过“紧日子”等同于过“苦日子”,认为日常的生活质量会下降……这些错误的观点不仅背离了《条例》制定的初衷,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任由其泛滥,必将伤害群众感情、损害党的形象、影响党的事业。因此,必须深刻领悟过“紧日子”的重要内涵,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其实,细读《条例》不难发现,过“紧日子”不是“过苦日子”,并不意味着少办事、不办事,而是在有限资金内多办事、办好事。表面上,过“紧日子”意味着资源供给的收缩,实则是把更多资金投入到保障民生和发展经济上。从明确公务接待“禁酒令”到严控会议培训开支再到推行公车管理新标准和办公用房标准化……每一项要求都倒逼降低党政机关运行成本,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效。当这些节约下来的“真金白银”精准滴灌到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就业、环保等民生领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会大大提高。
“紧”的成效好不好,终究要“好”的民生答卷来体现。数据显示,《条例》修订第一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安排减少5%,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安排分别增长6.1%和5.9%,一增一减之间,资源向民生流动的结果显而易见。与此同时,为了提振消费、补贴民生出台的国补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免除幼儿园大班保育教育费等惠民举措也充分体现了对人民“好日子”的精准倾斜、优先保障。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制度安排,要告别“一阵风”式治理,就必须规范化、常态化。因此,通过构建完备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健全对违规行为的问责机制等手段,不断推动过“紧日子”在严格制度约束下落地见效。
俗话说,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只要党政机关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切实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在抓改革、促发展、干实事上,就一定能把“紧日子”过成“好日子”,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责编:万璇
一审:万璇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