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8 16:14:29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已实现在全国小学和初中的所有年级全覆盖。使用好统编教材,优化教学策略,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本文主要以统编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探寻新航路”一课教学实施为例,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常规课如何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技术策略: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全过程
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创造更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的应然趋势。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因为历史的“过去式”、历史与学生生活时代的差距等学科特点,“再现历史”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而在这个方面,信息技术手段拥有明显的效果优势。
统编历史教科书采用通史体例编排,内容体系跨度大,呈现的只能是框架性知识,叙事简洁,虽配有一些插图、拓展阅读资料,但是限于篇幅,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不足。智慧课桌、AI学习包加持下,创新学习模式,推送学习资源包,视频模拟历史情景、历史知识智能问答等教育方式,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提高历史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感和兴趣。
比如“探寻新航路”课例,教师利用AI生成欧洲航海家的远航动画视频,把教材的文字叙述变成了直观的动态演示,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印象。再如对新航路开辟原因的教学,教师给学生的智慧课桌推送学习资源包,包含五则图文并茂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原因,直接原因和宗教原因。这种做法,创造了“血肉丰满”的学习资源,给教材的简约结论披上了一件多彩的“外衣”,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探究发现”中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对于新航路开辟的评价,在得出初步结论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豆包、即梦等AI工具分小组开展项目式学习,制作评价欧洲航海家的海报或视频短片,现场分享展示,促使课堂学习成果内化,这对于学生的“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素养的培育无疑是意义非凡的。
二、路径策略:关联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叶澜教授曾经强调,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以此实现拓展现有学科的育人价值。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观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责任担当”为例,包含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要点,这与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素养目标有较多共通之处,可以说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1、贯彻唯物史观,夯实人文素养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多角度理解历史的指导思想。在讲授新航路开辟背景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幅“传统商路地图”,补充了“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传统商路”的史实。这是从唯物史观出发,古代欧亚地区交往依赖的陆路“旧航路”被摒弃,从困境中寻找机遇,引导学生认识到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另外,教师补充的第一则材料指出了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即“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引导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是社会存在决定的,经济原因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
教师在新课教学展示“14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和“16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地图等,逐渐清晰的海岸线展示了欧洲人探险的足迹,航海家们的探索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逐渐接近“真实”的世界。教师用不断变化的世界地图所营造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看到了欧洲人世界观的变化,体会到了历史发展的生动脉络。通过构造时空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时空观念,不断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
2、补充史料实证,培育科学精神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在《理解历史》中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课程标准也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所以如何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通过史料形成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认识习惯和思维方式,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探寻新航路”课例中,教师给学生呈现了丰富的不同类型的史料,如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日志、冒险家的回忆录等文献史料,东南亚地区的寺庙、墓碑等实物史料,学生研读史料的过程就是“接触和探究的过程”,就是构建历史情境和探究历史细节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学生有了对史料本身的理解,能够初步辨别其价值,并运用这些史料作为证据来分析回答历史问题,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这正是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认识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过程,也是养成“有一分证据讲一分话”的科学精神素养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学习”核心素养落地的表现。
3、传导家国情怀,深化国家认同
历史教学不能起于史料的堆砌,止于测试和分数,必须要怀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人文追求,发扬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本课例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在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以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日复一日地航行在一望无际的苍茫大海上,这些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者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是什么让他们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接着,展示了三则材料,反映航海过程中船员饱受疾病、饥饿、乃至死亡的威胁,引导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得出:航海家们的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值得学习,英雄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付出的努力。这样的处理方式,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建立在扎实的史实铺垫基础之上,好比涓涓细流汇入大河,自然流畅。
另外,教师在总结阶段,延伸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让学生认识到15、16世纪是人类历史的拐点,中西方在这一时期由于不同的选择,从而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的同时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样的教学实施,有利于学生用比较的思维方法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不同地区文明的多元性,增进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教师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频结束新课,对学习主题进一步拓展升华,加深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同住地球村,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深刻感受中国方案的中国智慧,深化学生发展的“国家认同”素养。
所以,历史常规课要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关联学科核心,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合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出发点,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向,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常规课也一样精彩!
作者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金贻富
责编:陈宇
一审:黄磊
二审:王德和
三审:瞿德潘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