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丨从《开学第一课》讲述的抗战故事中汲取力量

恒光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9-02 18:58:37

9月1日晚,2025年《开学第一课》如期与全国青少年见面。这档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联合主办的公益节目,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点,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用一个个鲜活的抗战故事、一幕幕创新的呈现场景,为青少年搭建起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桥梁。

在这堂课里,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可感、可触、可传承的精神火种,指引着新时代青少年从苦难辉煌的过往中,汲取走向未来的磅礴力量。

《开学第一课》的智慧,在于用创新的表达让历史“活” 起来,为“铭记”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相较于传统的历史讲述,节目跳出了单向输出的框架,以数字化场景再现、AI影像修复、AR技术等现代科技为纽带,让沉睡的历史重新拥有温度。例如,各地抗日救亡青少年团体的黑白照片,经由人工智能技术修复为高清彩色的动态影像,与今天的青少年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身份的共鸣,让青少年对“爱国”的理解不再抽象。

同样令人动容的,还有AR技术带领观众走进黄崖洞兵工厂的场景以头盔锻铁用钢轨造枪管……这些细节不再是史料中的记载,而是能直观感受到的艰辛与执着。节目用科技打破时空壁垒,让青少年真切触摸到历史的肌理,懂得“铭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无数先辈奋斗足迹的敬畏与珍视。

如果说科技让历史可感,那么英雄故事则让精神可学,为青少年注入成长的精神养分。《开学第一课》没有刻意拔高英雄形象,而是用“平凡中的伟大”打动人心

三面抗战英雄连队的战旗同台,“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的代表,讲述先辈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通过讲述杨靖宇、左权两位英雄少年时代鲜为人知的成长故事,让观众真切感悟何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读懂英雄如何在抗战烽火中百炼成钢;103岁的《黄河大合唱》首批演唱者孟于,用自己的延安岁月告诉青少年,青春的意义在于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节目用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让青少年懂得,伟大的抗战精神从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份坚守里彰显在每一次抉择中

《开学第一课》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将“铭记”转化为 “奋斗”的动力,为青少年指明前行的方向。节目中,“铭记”与“奋斗”始终紧密相连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讲述的血泪记忆,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青少年懂得“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的分量;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披露的华侨青年王唯真手绘抗战画本,展现的不仅是延安青年的生活,更是“自力更生”的精神传承;而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的实景课堂上,歼—10飞机现场副总指挥薛炽寿与首飞试飞员雷强讲述歼10从论证到首飞成功的攻坚历程,更是将抗战时期的“坚守”与新时代的“创新”无缝衔接……从这个角度来看,抗战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苦难的记忆,更是“勇毅前行”的精神财富

80年岁月流转,抗战精神从未褪色;一堂特殊的“开学课”,让精神的火种代代相传。2025年《开学第一课》用历史的厚度、情感的温度、创新的力度,为青少年上了生动的一课。它告诉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不辜负先辈期许;汲取力量,是为了在新时代的赛道上跑得更稳、更远。

最好的铭记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奋斗。当《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在节目中再次响起,当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与103岁的孟于隔空合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对于青少年而言,这堂课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从抗战故事中汲取的力量,将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决心勤奋学习的动力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奋斗精神照亮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壮美篇章。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