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丨“人工智能+”,我们和机器人全天候相伴的时代来了

黄琳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8-30 21:48:48

清晨,智能家居自动调节光线和温度,语音助手播报一日行程安排;通勤途中,自动驾驶汽车平稳穿行,精准选择最优路线;办公室里,AI工具整理好邮件、写好报告初稿,甚至为项目提出了创新思路;晚上到家,健康机器人根据实时监测身体数据,送上定制化的饮食......

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这些科幻场景将成为全民共享的现实。一个与机器人“全天候相伴”的时代,正加速朝我们走来。

图片

一场生产革命的系统重构

《意见》提出加快实施“人工智能+”重点行动,涵盖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与全球合作等六大领域,并围绕模型、数据、算力等八大方面,着力强化基础支撑能力。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系统部署、双向发力,构建起全方位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

在供给侧,重点攻坚芯片、算法、数据等关键底层技术,加速“从0到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在需求侧,推动制造业、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开放,加速“从1到N”技术落地和迭代突破。

图片

“人工智能+”已不再只是前沿科技概念,也不限于单点技术突破,而是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系统重塑千行百业,触发生产模式全面变革。

一场生活范式的全面进化

《意见》设定了清晰目标:“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将走出互联网大厂的实验室,从高精尖领域的“奢侈品”,蜕变为像水、电和网一样的通用型基础设施。

人工智能走进田间地头,帮助农民实现精准施肥和智能管理;深入工厂车间,赋能智能制造全流程,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融入社区医院,辅助医生诊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图片

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渗透性、协同性和创新性,成为赋能千行百业的普惠性基础服务,深度嵌入医疗、教育、农业等每一个行业,全面融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一天。

一场数字文明的深刻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高度重视对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可能引发的治理挑战,专门强调强化政策法规、完善伦理准则、提升安全能力保障,系统构建“技术—产业—社会”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

技术的日新月异需要制度的同步进化,文明的前进需要在创新与规范之间取得动态平衡。《意见》秉持发展与治理并重的平衡智慧,以制度理性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系上“安全带”,致力于打造一个技术追求可控可信、产业应用合规高效、社会治理包容共享的健康发展生态。

在这一框架下,公众能够更安心地享受技术红利,不用担心个人信息被滥用,也不必焦虑被算法“绑架”,真正拥抱智能时代的美好生活。

图片

这份横跨2027—2035年的发展纲领,并非遥远的技术预言。当然,《意见》的真正价值最终取决于落实效果。如何让大企业和微企业共享技术红利?如何防止数字时代马太效应”加剧?这需要个人、企业及政府共同融入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推动《意见》从政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个人

不做“掉队者”,成为AI“协作者”

“人工智能+”加速从政策蓝图走向生活现实,其带来的变革已远超技术本身,正深度重塑就业形态、知识体系乃至生活范式。《意见》中强调大力支持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等既是为个体赋能的“成长指南”,更是应对智能革命的“必备通行证”

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不再是“会不会被AI取代”,而是“如何与AI高效协作”。具备数字素养、掌握人机协作能力已成为智能时代不被淘汰的核心竞争力唯有主动学习、持续进化、善用工具才能成为这场变革的“共建者”,而非被动“出局者”。

企业

不做“观望者”,成为转型“先行者”

人工智能正深度赋能实体经济。《意见》特别关注中小企业转型需求,提出“搭建行业应用共性平台”“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探索普惠高效的开源应用新模式”等具体措施,释放出明确信号:人工智能不再只是科技巨头的“专属领域”,正成为制造业、服务业等千行百业提质增效的共享工具。

在长沙市望城区,一片200余亩的“无人农场”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从耕、种、管、收全流程的自动化作业。主动拥抱变革的企业,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望借此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犹豫观望者,则可能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甚至逐渐“失语”。

政府

不做“管理者”,成为服务“赋能者”

借助智能政务系统,“最多跑一次”已成为政务服务常态;“机器管招投标”显著提升了交易效率和透明度;大数据辅助实现惠民政策精准推送......技术正深刻重塑政府治理模式与服务形态。

《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面对这一战略目标,政府不仅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体系提升治理效能,更需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环境。从数据安全防护到算法伦理治理,诸多新课题要求政府实现从“行政主导”到“服务为本”的理念转型,才能真正让人工智能服务于人、造福于社会。

政策的东风已经吹起,技术的浪潮奔涌而来。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协同共进、共鸣共生的新时代已然开启。你,准备好了吗?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