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光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8-27 15:40:28
暑假尾声,湖南省委党校里一场“特殊课”引发了高度关注。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齐聚,省委书记沈晓明亲授专题报告。
8月25日,2025年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政治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在省委党校开班。
在培训班这堂课中,沈晓明强调了“九要”:准确把握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要主动服务“三个高地”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要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要抓好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要建设政治靠得住、工作有本事、作风过得硬、师生信得过的高校领导班子。
在笔者看来,这“九要”要求像一套精准的“发展密码”,为湖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划出了清晰的“路线图”。在这份路线图里,既有对教育本质属性的深刻把握,也有破解现实难题的务实举措,更藏着湖南以教育赋能后发赶超的深远考量。
“九要”的核心,首先是找准了湖南高等教育的“坐标系”。沈晓明强调“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并非空泛的定位,而是直面当下的现实考题:一边是湖南“三个高地”建设对理工农医人才的迫切需求,一边是部分高校专业与产业需求 “错位”;一边是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呼唤,一边是传统传授模式难以跟上迭代节奏。
对此,“九要”给出的答案很明确——让高校“贴着产业办”。2024年,湖南将学科调整纳入首批重点改革,一年增设65个理工农医专业;如今又发布《湖南产业发展急需学科专业目录(2025—2026年)》,梳理出183个“产业定制专业”,相当于给高校递上了“人才培养菜单”。这种“需求导向”的调整,让高校不再是“象牙塔”里的自说自话,而是成为产业链上的“人才供给站”。
如果说“找准定位”是定方向,那“加大投入”与“激活创新”就是给教育装上“动力引擎”。“经济决定今天,科技决定明天,教育决定后天”,这句话在“九要”里有最直接的体现。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不低于4%”到“高于4%”的一字之变,传递的是教育优先的信号;而湖南2024年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56.80亿元、同比增长56.09%的数据,则印证了“投入”与“产出”的正向循环。

中南大学第六届读书文化节
“九要”不只是喊“给钱”,更强调“怎么用好钱”。近年来,湖南高校紧贴“四个面向”完善创新机制,让实验室里的论文变成生产线的产品,如岳麓山实验室攻克种业难题、中南大学读书文化节里藏着的创新基因都在说明:当教育投入遇上创新机制,高校就能从“知识传授者”变身“科技策源地”,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当然,再精准的方向、再强劲的引擎,都需要稳固的“底盘”支撑。“九要”里反复强调的“思政工作”“教师队伍”“党的领导”,正是湖南高等教育的“根基所在”。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如果丢了“政治属性”,再强的专业能力也可能偏离方向。
事实上,湖南对教育“政治属性”的坚守一以贯之。2月,新春上班第一周湖南即召开高规格的全省教育大会;7月湖南教育系统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授课,表明“思政课”不只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此次再次强调“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因为好老师才能带出好人才;“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打造过硬领导班子”,则是确保教育航船不偏航的“压舱石”……毫无疑问,一所高校能不能办得好,关键看“领头雁”有没有政治定力,教师队伍有没有育人情怀,学生有没有家国担当——这正是 “九要”筑牢根基的深意。
湖湘大地素来有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如今这句话在新时代有了新注解:湖南后发赶超,靠的是教育。沈晓明提出的“九要”,不是零散的要求,而是一套环环相扣的 “组合拳”——定位定方向、投入给动力、根基保长远。

从128所普通高校覆盖全省市州,到3所985高校引领 “双一流”建设;从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跑”,到专业设置的“精准滴灌”,湖南高等教育正按照“九要”的要求,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之路。这条路,一头连着每个家庭的“教育期待”,一头连着湖南发展的“未来棋局”。当高校真正成为人才高地、创新高地,湖南的“三个高地”建设就有了最坚实的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也必将走得更稳、走得更实、走得更远。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