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新论头条 |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谢承新:从历史传承领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人民性

    2025-08-15 09:50:13

谢承新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人民性”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2012年出台的中央八项规定,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看似针对具体作风问题,实则是对党的人民立场的时代诠释。从历史维度审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党在百余年奋斗中坚守人民性的生动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回应着人民的期盼,彰显着党“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赤子之心,充分体现了人民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奠定人民性的初心底色

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当时,部队成分复杂,纪律松散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军民关系。在江西遂川荆竹山,毛泽东同志向部队宣布了三条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三条纪律用最朴素的语言划清了工农革命军与剥削阶级军队的界限:这支队伍不是来掠夺的,而是来保护群众的。这便是“三大纪律”的雏形,也是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权力与群众的关系。

随后,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三大纪律”逐渐完善,并增加了“八项注意”,从衣食住行到言行举止,全方位规范着军队与群众的互动,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转化为行为准则。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战士严格践行这些纪律,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这是我们自己的队伍。”

正是这种“把群众当亲人”的作风,让党在最艰难的岁月里赢得了民心。在中央苏区,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送粮、送信、掩护伤员;在长征路上,彝族群众为红军带路,藏族群众为红军提供青稞;在延安,老百姓唱着“东方红,太阳升”,把党比作救星。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仅是纪律条文,更成为党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它用铁的纪律保证了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为作风建设奠定了“纪律严明、服务群众”的基因,成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源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作风建设对人民性的继承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着“进京赶考”的新考验。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本质上是警惕执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这一时期,作风建设的核心依然是维护群众利益。

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我们党先后发起了整风和整党运动。1952年,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因利用职权挪用国家救灾款、治河款等,涉案金额巨大,被判处死刑,彰显了党在执政初期“不管职位高低,违纪必严惩”的坚定决心。同时,推出了严守群众纪律的典范“南京路上好八连”、心中装着全体人民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这一时期的探索,核心是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供了历史镜鉴。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等现象有所抬头。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周恩来同志在河北邯郸农村调研时,盘腿坐在农民的土炕上,听他们抱怨“吃不上饱饭”,随后推动了农村政策的调整。刘少奇同志在天华大队调研18天,住在猪场,铺禾草,睡门板,扒开人粪查看人们生活情况,实事求是解决了一系列生产生活问题。这些实践延续了“三大纪律”中“密切联系群众”的理念。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作风建设对人民性的拓展与制度化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考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有所抬头,“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新的形式出现。

针对这些问题,党不断创新作风建设的方式。1980年,中央出台《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严肃党的纪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党的十六大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十七大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举措证明,作风建设始终将“人民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一时期的实践表明,作风建设既要应对新问题,又要传承“人民至上”的内核,为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积累了制度与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人民性的时代诠释

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的提出,在具体的实践中衍化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为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这正是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民性的精准传承和时代诠释。

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厉行勤俭节约”,这是对群众利益的坚守。“三大纪律”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厉行勤俭节约”,本质上都是严禁损害群众利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严格控制因公出国(境)经费、严格执行住房用车”等规定,正是通过约束权力对公共资源的使用,让群众感受到“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特别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违规吃喝问题,全国范围内查处了一大批违规案例,让群众感受到:党依然像革命年代那样,坚决维护群众的利益,不允许任何人侵占公共资源。

从“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到“改进调查研究”,这是对群众呼声的回应。1961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下发《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其本质是坚持群众路线,确保党的决策符合群众利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改进调查研究”“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本质是保证党的决策倾听群众呼声。革命年代,党的领导人深入田间地头,听群众说“我们需要土地”,于是制定了土地革命政策。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干部走出办公室,听群众说“我们需要更好的教育、医疗”,于是推动了“双减”政策、医疗改革等民生举措。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后,这种“听群众心里话”的作风,与革命年代“红军问群众冷暖”一脉相承,都是通过贴近群众来实现“决策为民”。

从“借东西要还”到“改进工作作风”,这是对群众信任的维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改进工作作风”一样,核心都是通过办实事赢得群众信任。革命年代,红军借了老乡的门板及时归还,群众才会相信“这支队伍说话算数”。新时代,党员干部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精简会议”,把时间用在解决田地灌溉、调解矛盾纠纷等难题上,群众才会相信“干部是来干事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领悟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人民性,持之以恒贯彻落实,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不断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

责编:孙乾丰

一审:彭鹤鸣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易博文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