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 | 强化“语言 技能”双轮驱动 突破湖南制造“走出去”隐性壁垒

    2025-08-12 09:51:34

杨静宇

近年来,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等产业集群对国际化现场工程师的年需求已近3万人。同时,企业普遍反映所用技能人才存在“技术过硬、沟通卡壳”问题:能调试盾构机,却读不懂英文维保手册;会操作数控系统,却不会向海外客户解释故障代码。

这种“最后一公里”障碍,折射出职业教育中语言服务模块的缺位。就我省而言,在制度层面,现行《湖南省职业教育条例》对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均有详细规定,但对语言类课程如何与产业场景深度耦合缺乏刚性指标;在课程层面,语言教学与技能训练存在“两张皮”现象,公共英语教师不懂技术故障诊断逻辑,专业教师又难以用英语阐释液压回路;在资源层面,可用于教学的工程英文语料严重不足,且更新滞后于企业技术迭代。语言服务模块的缺失,已成为湖南制造“走出去”的隐性壁垒,应在职业教育中强化“语言+技能”双轮驱动,力求突破这一壁垒。

强化“语言+技能”双轮驱动模式。在传统教育认知中,语言常被视作通用工具;在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语境下,语言应被重新定位为“直接参与价值创造的生产要素”,亦即从“语言工具论”向“语言生产力论”升维。我省某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一海外子公司2023年统计显示,因服务人员英语沟通不畅导致的误工损失每月高达47万美元,相当于新增一台泵车的边际利润。这组数据提示我们:语言能力与设备调试、工艺改良一样,是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为此,职业教育应将语言教学、技能培育并置为“双轮”,以人才培养的“语言+技能”双轮驱动模式助力产业链强链、补链、拓链。

构建“语言+技能”双轮驱动系统。一是标准融合,由校企共同制定“岗位语言能力等级标准”。比如依托工程机械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联重科、铁建重工与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编制了《工程机械海外服务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将“技术描述、故障诊断、跨文化沟通”细化为6级、72项可测指标,使其成为课证融通、人才认证的依据。二是场景融通,校企共建“虚拟仿真语言工坊”。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设置大量高交互场景,将泵车、旋挖钻等设备操作台“搬”进语言课堂,学生戴上VR头盔即可在海外工地场景中用英语完成“客户投诉→故障定位→技术解释→服务确认”全流程模拟。三是资源融生,动态更新语料库。比如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山河智能共建“工程机械英语语料云”,每月抓取企业最新英文版技术通报、维修案例,通过数据清洗、标注,入库词条已突破20万,并向全省高职院校开放。

开发“语言+技能”双轮驱动课程包。以“模块化+项目制”形式,开发“专业英语+行业术语+跨文化交际”三位一体课程包。一是专业英语。以《液压系统原理》课程为例,可拆分出“主泵控制逻辑英文描述”等8个微项目。二是行业术语。设置并开放行业语料库,建立“词条—场景—任务”映射表,提供“术语—例句—发音—图片/视频”四维调用接口,嵌入智慧职教平台。三是跨文化交际。重点引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宗教禁忌、商务礼仪案例,开发中英文版“10分钟跨文化锦囊”微课。并依据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实时生成“语言技能热力图”,为其精准推送个性化训练任务。比如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大二学年设置48学时“设备英文操作模拟实训”:学生先在“虚拟仿真语言工坊”完成旋挖钻全英文交机流程,再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进行真机复现,教师对其技术动作与语言行为进行双维评价、同步赋分。该校毕业生海外服务岗位录用率由此大幅提升。

为“语言+技能”双轮驱动长效运转提供机制保障。建议将“语言服务模块建设”纳入湖南省“楚怡职教”行动计划重点考核指标,对校企共建语料库给予资金支持;实施“语言教师企业挂职+工程师语言培训”双向轮岗,大力培养“双师双语”骨干教师;引入第三方机构,从企业海外项目语言绩效、毕业生留任率等维度,对“语言+技能”双轮驱动课程包进行年度评估,结果与财政奖补挂钩。应积极推动将语言写进产业链“源代码”,将“语言+技能”双轮驱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嵌入湖南制造业产业链。随着课程、标准、资源、师资、评价一体化改革的持续深化,“产业需求牵引、语言服务赋能、技术技能共生”的产教融合范式会得到进一步完善。

【作者系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4年度规划课题(学校发展类)“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体制研究”(CANFZG24495)阶段性成果】

责编:彭鹤鸣

一审:彭鹤鸣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易博文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