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8 10:42:18
为打破国际垄断提供“岳阳方案”
——记湖南长炼新材料科技公司第一研发部主任曾志煜
□刘燕妮 田卓灵
石油,这“工业血液”,经加工处理,远不止是燃料。它们可以是手机芯片散热的“冰霜卫士”,是风车轴承的“关节润滑剂”,更是航天器外衣的“智能温控师”。
而这背后,正是湖南长炼新材料科技公司第一研发部主任、湖南省卓越工程师曾志煜历时多年攻坚的成果。他带领团队攻克油浆纯化技术,将石油中劣、重质油馏分转化为高导热油基碳纤维的原料,打破了国外油基高端碳材料原料技术垄断,让中国告别“仿制者”标签,荣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油浆纯化成套技术,为打破国际垄断提供“岳阳方案”
在中试基地,银灰色的管道静静延伸,扎根炼油一线23年的曾志煜凝视着这片钢铁丛林,仿佛看到了那些日夜攻关的岁月。
2017年7月,湖南大学及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股份公司涉及军工高导热沥青基碳纤维项目陷入国外原料封锁困境,曾志煜与团队一头扎进了高品质可纺中间相沥青原料研发的“深水区”。
“最大的难关是制备高端碳纤维所需的中间相沥青,其纯度需近乎100%,而当时只有美日掌握这种技术。”曾志煜回忆道,“油浆成分复杂,含大量0.8μm 以下的催化剂颗粒及硫、氮、金属等元素,要彻底净化谈何容易?”
“面临技术封锁,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实现国产化替代!”满怀信心的曾志煜,开始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啃这个难啃的“硬骨头”。然而,在他连续熬夜一周后,骑车去超市采购日用品,准备回来时发现已累到骑不动了。令人欣喜的是,在数百次实验的反复锤炼后,曾志煜与团队顺利解决“油浆脱固”这一行业难题,精制纯化油浆也经多项工艺成功制备成高导热油基沥青基碳纤维。该材料导热性能强、质量轻,可快速将两千多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热转移且能承受负一百多摄氏度的低温,高低温切换时材料基本无形变。
这项打破国际垄断的技术,为高导热沥青基碳纤维产业化、航天热管理材料等领域尖端应用研究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保障。2022年10月以来,建成1000吨/年油浆纯化工业示范装置。2023年,规模化纺丝让下游企业产值过亿。目前,团队正筹建国内首套万吨级油浆纯化综合利用工业示范装置。
“逆向”出奇,破解聚烯烃合成油催化加氢困局
凭借在油浆纯化领域的出色表现,曾志煜团队很快又接下了另一个攻关项目——聚烯烃润滑油加氢。这同样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
这个项目聚焦于石油裂解制乙烯的下游产业链延伸——聚α-烯烃(合成基础油)的研发,其应用前景广阔,涵盖风力发电、解决大数据计算设备发热等问题。
“当原始积累遇见创新思维,每个新问题都可能变成跃升的跳板。”曾志煜介绍,通过行业积累和思维创新,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艰苦攻关,主要瓶颈——催化剂问题也终于被攻克。项目于今年7月顺利投产,筹建一个年产能5000吨的装置,预计年均利润1000万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油黏度值可高达180(普通车用油通常在120以内),具有卓越的润滑、导热性能。比如在海上风力发电方面,添加这种聚烯烃合成润滑油,可终生不换设备,节约了单次风机安装成本近2000万元,可见其价值之高。
如今,这条生产线每月稳定量产400多吨。从最初的小试探索,到关键的中试验证,再到如今的规模化量产,曾志煜团队再次用实力证明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创新培养,锻造科技湘军的“人才熔炉”
“在曾主任的实验室,连博士也得从洗烧瓶学起。”曾志煜团队成员展示着密密麻麻的文献手册,那是曾志煜独创“三段式”培养法的印记:啃文献、操作并筹建小型装置、剖析并整理各种实验数据。
“搞科研没有别的,就是要从基层做起,能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在曾志煜的心里,新员工必须要践行这条“铁律”。正是这份严苛,驱动着人才裂变,近年来团队共培养了2名湖湘英才、1名“小荷”人才和5名行业骨干。
每周的“数据分析会”雷打不动。“在实验室的灯光下,曾主任总是指着数据图表强调:‘0.001的误差,就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团队成员回忆,这句箴言总会随着曾志煜敲击屏幕的声响回荡在会议室。2022年9月,150万吨/年S-Zorb 预加氢项目S含量波动,曾志煜率队用3个月时间,剖析加氢前后S含量变化数据上十万条,终于揪出硫化时硫沉积的“小尾巴”。
这份严谨,让曾志煜带领团队在宽馏分煤焦油加氢、重整生成油等10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中推进成果转化,共建成20余套装置,获18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际发明专利。2016年“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岳阳市巴陵卓越工程师”、2021年“第八届湖南省石油化工优秀工程师”、2023年“湖南省卓越工程师”……这一项项荣誉,是曾志煜与团队奋斗的勋章。
同时,曾志煜亦积极拓展与企业、中南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致力于提升全市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科技工作者的战场不仅在实验室,更在产业振兴前线。”这位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得主,正以“巴陵卓越工程师”的担当践行誓言,将继续在洞庭湖畔书写自主创新的时代答卷。
责编:王相辉
一审:周磊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