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6 18:01:26
文/陈胜年
如果硬要给自己贴标签,那就贴“湘菜”吧。我从2006年策划举办首届中国湘菜美食文化节,一直干到第十八届退休,今年整整二十届了。2016年,我牵头创办大湘菜报,今年8月9日正好是创刊十周年。
2015年,第十届中国湘菜美食文化节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主题很响亮:湘菜,向世界出发!我请了七个国家的“湘菜人”回来现身说法,在这个庄严的台面上,介绍世界各地湘菜的模样,探讨世界需要怎样的湘菜。这是第一次,国内湘菜与国际湘菜面对面交流。
应该感谢当时论坛的主持人,时任湖南日报总编辑蒋祖烜。他的主持纵横捭阖,张弛有度,“串”得无懈可击。
不久,蒋总主政湖南日报社,出任社长。也许正是基于人民大会堂的成功,他非要我把湘菜作为湖南日报的一个主业来做,成立公司和创办报纸。
想象一下,2016年全国纸媒普遍下滑。在这种背景下创办一份湘菜的报纸,能有活路吗?
报纸的名称想过很多,诸如《味报》《食文化报》等等。最后我取了一个不讨巧、但很直白的《大湘菜报》。创刊日期是2016年8月9日,比湖南日报创刊纪念日早了六天。要特别感谢两位领导,一是原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刊号能够顺利批下来,我们走了快车道;二是省政协原主席王克英,为我们题写报头。
既然是美食类的报纸,那就应该是“有味道的报纸”,我把这句话当成了报纸的推广语。
办给老板和厨师看的报纸。这是我们的受众定位。
报纸要用好的书刊纸印刷,四开报纸适当“短小”,虽然成本大一点,但菜品的照片会非常漂亮,异型的报纸捧在手上,不碍事,甚至不影响吃饭夹菜。
果然,这张报纸一面世,辨识度非常高,很有格调,很有品相。一片叫好声。
办这份报纸,是湖南日报报业集团转型的一次大的尝试。和大湘菜报同时成立的还有一个公司、一个频道:湖南湘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新湖南湘菜频道。三个机构,一套人马。当时有人笑称我一个人占了四个正处级的位子(社长兼总编辑、董事长兼总经理)。
干了十几年的湘菜推广,能够干出一个正儿八经的媒体。我感觉我已经与湘菜终身有缘了。
万事开头难,办报纸更难。创刊初期,我首先把大学同学罗毅拉了过来,一起调研,一起琢磨。与我干了十多年湘菜推广的同事王冠,负责报纸的出版和印刷。罗毅还从长株潭报挖来了几位同事——陈潇、陈杰、肖帅,这些人很管用,上手也快。
郑礼也是我从广告处带过来的。他立了一大功,向我推荐了丁伟。这位姑娘外形出众,谈吐落落大方,一下子就被我看中了,怕她不来,我便说:“在一起创业,共同创造存在感、价值感、幸福感。”果真没看错,她在很多大型活动中成了我不可或缺的助手,如今已是真正的“接班人”了。干得比我好。
蒋振、丁奕靖、达庆玙、曹婕妤、周佳珉、宋晓帆、杨柳这些可爱的年轻人,都是我面试招进来的。
新闻大酒店的九楼,是我们创刊的“老巢”。那个时候,总是灯火通明,大家总是激情飞扬,有使不完的劲,也有干不完的活。
创刊的第一年,便揽了个大活:湖南文化走进法国。让我们打头阵,湘菜美食文化品鉴宴。中国驻法国大使、法国美食界大佬、社会名流等100多人品尝湘菜。这是我们发出“湘菜向世界出发”后真正出国推广湘菜。记得世界美食联合会的会长(法国人)当时接受湖南卫视记者采访,他说湘菜好吃,从来没有吃到过这样好的中国味道。把我们去的那几个大师徐大斌、吴云贵、王谋福、龙斌、周潞久可乐坏了。满桌叫好,湘菜名头大震,惊艳了巴黎。我和丁伟、陈杰既组织活动又要发报道。我在手机上写文字,陈杰发照片,推广团搞完活动上车,下车就看到新湖南的报道了。这种效率,没有不佩服的。餐饮人第一次发现做新闻既有趣也辛苦。这种看似轻淡的高效,实际是我们团队拼搏的结果。时差的原因,我发稿的时候是白天,长沙是深夜,罗毅和王冠好几天都睡办公室。
法国之后,湘菜出国从此一发不可收,成了大湘菜报的一大专长。中宣部“感知中国”活动、湘菜香飘联合国、湘菜走进澳洲、湘菜走进英国等等活动,不断在国际上撞响湘菜的金声。几年下来,国际湘菜版图大改,由原来的零星十多家,到现在的好几百家了,遍布世界各地。
大湘菜报举办活动很快成为行业的一大亮点。以活动推报纸,以报纸助活动。商务部在湖南举办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委托我们筹办开幕式兼招待餐叙晚宴。我想,既然是餐饮界的一大活动,那就要好好把文化做足。于是我大胆设计了“中国八大菜系宴”,通过中国饭店协会名厨委主席石万荣的关系,每个菜系请了一位顶级大师来长沙做各自菜系的招牌菜。如粤菜的烤全乳猪、闽菜的佛跳墙、川菜的宫保鸡丁、鲁菜的葱爆海参、徽菜的臭鳜鱼、苏菜的狮子头、浙菜的西湖龙井虾仁等等,菜品的丰富度与高级感接近天花板级别。菜系文化介绍,我们用视频来展示,无钱大制作,就凭一台电脑,从网上找资料,请卫视的李兵老师配音,日夜连轴转,硬生生被我们搞出了八大菜系的视频,播放的效果和菜品的效果异曲同工,至今仍是经典。后来连续四年的餐叙晚宴都是我们做的,都是文化味十足。如全国老字号餐饮主题、新流派菜系、一带一路等等,这些活动都有我们大湘菜报的深入报道。所有外来菜系的大师看到我们的报纸都爱不释手,都愿意做我们的“代言人”。甘肃一位专攻丝路菜的赵长安大师激动地对我说,大湘菜报应该是我们全国餐饮人的报纸,欢迎你们随时到甘肃去采访。
至于省内的活动就更多了。湘阴、双峰、武冈、华容、湘潭、衡东、祁东等等十多个市县都留下了我们打造的“一桌菜”。湘潭四大名人宴、岳阳湖鲜美食一条街、衡阳茶油美食之乡等地域美食都随活动和大湘菜报的报道,变得家喻户晓。
湖南米粉大擂台催生了长沙米粉一条街,也催生了长沙市米粉协会。大湘菜报编辑出版的《嗦粉》一书,填补米粉行业文化空白,被评为年度优秀图书。
中国湘菜美食文化节始终是湘菜推广的一面大旗,由三只红辣椒组成的美食节标识,早已深入人心。北、上、广、深、海南,所到之处,湘菜人欢欣雀跃,看到美食节的旗帜,就看到了希望,动力和信心大增。
被誉为行业奥斯卡的湘菜年度盛典,是伴随着大湘菜报的成立推出来的。十年,已经成了岁末年初湘菜人翘首以盼的节日。它承载着湘菜人无尽的“快乐与荣耀”。那些推出的人物、那些分享的经验、那些品过的菜肴、那些拍过的湘菜全家福,还有那些不曾醉过的内参和红坛。哪一样不是记忆?哪一样不是美好?
数据比什么都更有说服力。2006年湘菜美食文化节起航的时候,湘菜产业的规模还在360亿元的台阶上,居全国中等水平;而今,已经达到了近6000亿元的超大规模,无可争辩地坐上了中国菜系的头把交椅。天南海北皆湘菜,神州无处不飘湘。如此盛景,固然是全体湘菜人发愤图强的结果,但谁又能忽略媒体的作用呢?多少政策的出台、多少问题的化解、多少精心的推广,二十年的坚持坚守,才换来了湘菜的朗朗晴天,遥遥高位。
大湘菜报十岁啦,翩翩少年,正是追梦的季节。让湘菜成为地球菜,这是发刊词,是初心,更是湘菜报人的愿景和梦想。
那就继续迈开矫健的步伐,奔跑吧!
(作者系大湘菜报原总编辑、现任湖南省预制菜产业协会会长)
责编:何婷
一审:何婷
二审:丁伟
三审:瞿德潘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